從 YouTube 15 周年,看流行音樂的科技革命

創新常常來自不起眼的小事。出門要同時帶 iPod 和手機,實在麻煩,所以 iPhone 誕生了。想看 2004 年超級盃「珍奶事件」(註),卻沒地方讓人分享影片,於是有了 YouTube。賈伯斯起初沒打算讓 iPhone 變成塞滿各種第三方 App 的迷你電腦;YouTube 三位創辦人也沒預料到自己會成為影音媒體龍頭。

第 38 屆超級盃中場秀上,賈斯丁與珍娜‧傑克森受邀表演。(Getty Images)

似乎冥冥中自有定數,那年超級盃中場秀的製作單位是 MTV 電視台。它在 1981 年設立之時,全世界根本沒幾支 MV,換句話說,這項商品是不存在的;又因為電視節目的主力觀眾是大人和兒童,電視台高層心裡並沒有青少年市場,但他們卻是流行音樂最重要的消費者。在無人看好的情況下,MTV 一舉打開了青少年的電視經濟,也讓 MV 成為流行音樂宣傳的標準作業。麥可‧傑克森登上永垂不朽的流行王座,正與 MTV 的崛起相輔相成。

MTV 的輝煌停留在上世紀。2000 年後,該台重心已移往實境節目的製作,MV 不再新潮。「珍奶事件」象徵兩個媒體平台的歷史交棒:MTV 做出一檔眾人唾罵的醜聞節目,讓 YouTube 應運而生。另一個象徵則是 OK Go 在 2006 年受邀參加 MTV 音樂錄影帶大獎,現場演出那支石破天驚的跑步機 MV〈Here It Goes Again〉舞蹈,他們是第一組不同於傳統商業規格、以低成本 MV 竄紅 YouTube 的音樂人。

OK Go〈Here It Goes Again〉

在 2005 年的情人節創立,至今整整 15 年,我們已難想起沒有 YouTube 的日子是怎麼過的。就只講音樂一類吧:開著 YouTube 當背景,任由播放清單或 AI 自動播放,成為一種主流的賞樂方式。起初唱片公司對於網路上的素人影片不屑一顧,但自從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的自彈自唱爆紅之後,星探大可省下現場試鏡的工夫,YouTube 就是他們採掘稀世原石的演藝圈礦場。

幾年前串流平台大混戰,爭授權、拚訂閱,然而免費且使用者最多的 YouTube 彷彿置身事外。不像其他平台完全仰賴唱片公司與代理商授權,YouTube 上的音樂內容泰半來自用戶自發性分享,雖然雜亂,卻也不乏許多珍稀音源。話說唱片公司怎能忍受自己的財產被人任意散布?因為 YouTube 靠著那部惡名昭彰的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DMCA)背書,無須為內容一一取得授權,全靠其自行開發的 Content ID 系統進行識別,剩下唯一的責任就只有在權利所有者通知下架時乖乖照辦即可。但天下閒著沒事做的網友何其多,以前電視上一段影片錯過就只能等遙遙無期的重播,現在被下架隨時有人又上傳,根本無從防堵。難怪直到最近,音樂產業仍視 YouTube 為合法濫用他們產品的敵人。

面對質疑,YouTube 往往聲稱自己提供了一個廣告獲利管道,讓那些完全不為音樂花錢的輕度聽眾多少也能貢獻一點收入。事實上,愈來愈多產業研究顯示,不少樂迷會使用兩種以上的音樂平台,在 Spotify 付費的人也很有可能是 YouTube 的用戶。從內容來看,YouTube 一次結合 MV、演出紀實、訪談、直播、翻唱,還能延伸門票與周邊販售,儼然是超大型的暢貨中心。一個藝人的 YouTube 頻道,也許訂閱數還不到他 Instagram 粉絲的一半,但前者的利潤轉換率想必更高。

如果你身在台灣,過去幾個月必然時時看到 YouTube Premium 的廣告。去年 11 月開始,新的付費訂閱模式在包含台灣在內的七個國家開放,一如其全球音樂總監爾昂‧寇恩(Lyor Cohen)所說,廣告與訂閱是現在 YouTube 這架戰機的兩具引擎。為了展現誠意與商業實力,他們與唱片公司合作平台專屬的功能和企劃。例如,開發 MV 首播室,鼓勵樂迷一起上線,邊聊天邊等待喜愛藝人的全新作品,如同再現往昔準時守在電視機前的盛況。泰勒絲(Taylor Swift)的 MV〈ME!〉即因此打破女性藝人作品在 24 小時內的觀看次數紀錄。YouTube 也與環球音樂聯手,將超過 1,000 支老舊 MV 重新後製高畫質版本,促使皇后樂團(Queen)的〈Bohemian Rhapsody〉、超脫樂團(Nirvana)的〈Smells Like Teen Spirit〉接連達到 10 億觀看次數。類似的作為,讓 YouTube 在音樂類收入暴漲,過去三年共付給權利人 8 億美元,等於開站前十年總和的兩倍。據說他們私下誇口,要在 2025 年前擊敗所有對手,成為音樂產業最大的收入來源。

儘管如此,對音樂人來說,串流的分潤依然極度 M 型化。YouTube 每一次播放平均進帳 0.006 美元,連差強人意都稱不上,當然別的平台也好不到哪去。此外,新的音樂獲利模式也持續在顛覆原有市場,比如抖音(TikTok)。縱使抖音本身有客群太侷限於青少年的問題,它創造的互動形式、社群宣傳能力皆是全所未有,帶來的革命恐怕不亞於從前的 YouTube 和 MTV。科技自始自終就主宰了流行音樂的樣貌,創作人與音樂的關係、音樂與聽眾的關係,早就數度改寫。在當代,與其追求純粹的聆聽感動,這種不停變化、與載體共同演進的狀態,可能才是流行音樂的真相。


註:2004 年第 38 屆超級盃中場表演上,珍娜‧傑克森與賈斯汀‧提姆布萊克一同表演歌曲《Rock Your Body》時,安排了在唱完「gonna have you naked by the end of this song」這句後,賈斯汀撕掉珍娜的皮衣,露出紅色胸罩。但現場表演時卻意外將內衣一起扯掉,使其右乳(有貼胸貼)暴露,當時衛星直播有近 9,000 萬觀眾。

成立 15 年來,YouTube 積極參與各式音樂活動、舉辦音樂獎,取代 MTV 當年地位。圖為 2016 年南西偏南音樂祭上的 YouTube 舞台。(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