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貼近的現實?陳姿尹的月球影像系列

甫獲台南新藝獎的陳姿尹,正在台南絕對空間展出《Texturing the Moon 一顆球體》、《Texturing the Moon on the Beach 一塊貼圖》與《The Messages from the Moon來自月球的訊息》三件作品。這三件系列作品,是陳姿尹在網路上觀看月球相關資料時,原本希望更清楚地知道月球表面高低起伏的樣態,但是卻在將影像放大之後,發現她接觸到的月球影像不太合理。不管是由於解析度導致最終的月球表面模糊,還是由於衛星拍攝角度的不同,導致同一地點影像的左右半邊光源與陰影方向不一致,這樣的月球彷彿同時受到更多個太陽與光源體的照射。

月球04
《Texturing the Moon 一顆球體》 影像截圖。(陳姿尹提供)

這些月球影像無法清楚且準確地讓人貼近現實,如果不明就裡地直接相信這些影像就等於月球原本自然現象的樣態,那麼只能透過「超自然式的」解讀來化解。為了給我們「寫實的」月球,在《Texturing the Moon 一顆球體》中,藝術家透過月球球體的 3D 建模以及影像後製軟體,針對 Google 地圖上光影效果混亂與圖片接縫未被恰當處理的月球影像,並將這樣的處理過程,以 YouTube 網路教學影片的敘事形式加以處理,彷彿真的是科技宅的技術操作分享。

寫實

《Texturing the Moon 一顆球體》這件作品對於自然現象在「現實」層面上的合理性的預設,已經與現代藝術以降的「寫實」傳統不盡然相同,反而接近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攝影小史》中所採取的「藝術的攝影化」立場。現代藝術以降的「寫實」,強調藝術在面對「現實」的時候,不僅要謹守「藝術不同於現實」的立場,更要在藝術史與風格史的脈絡下,找到新的表現形式。舉例來說,上個世紀六、七〇年代曾經短暫風行一時的攝影寫實主義,就以近乎無法分辨繪畫還是攝影作品的技法,企圖在「攝影」已經被等同於「現實」的年代,宣稱繪畫亦有「貼近現實」(而非「創造現實」)的能力。從班雅明的角度來看,攝影寫實主義這種繪畫流派是將「攝影作為藝術」這種思維方式的產物,遵循的是藝術史的「寫實」傳統。

不同於此,陳姿尹用藝術作品希望加以校正的,是技術限制所造成的、「自然(現象)」在影像表現上的「扭曲」,為了修正這種扭曲,藝術家動用了 3D 建模等影像工具,以後製的方式調校 Google 地圖上關於月球的「現實」。這樣一種現實,是一種將「拍攝」就等同於「紀錄現實」的預設。這個觀點認定了:「攝影影像式的現實」的成立,比「藝術」更基本,所以藝術的功能並非「創造一個藝術性的現實」,而是在感官層面上找到「自然現象式的現實」尚未能以影像的方式恰當表現之處。這也就是班雅明所謂「藝術作為攝影」,或者前述「藝術的攝影化」意義下的「寫實」。

科幻

在藝術的攝影化(或者進一步的:藝術的電影化)的技術史背景下,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當代多數人對於現實的理解,往往是薛尼.波寇維茲(Sidney Perkowitz)所謂的「好萊塢科學」(也就是「科幻」)的產物。在《雙面好萊塢:科學科幻大不同》中,波寇維茲認為我們可以區分好萊塢科學與真實科學,藉此在技術性的觀察與描寫是否與現象相符的標準下,將「科幻」從科學區分開來。他認為,科學強於論證卻弱於創造想像。文字雖然有助於傳遞科學概念,但是,在製造科學事件的樣貌、感受,以及對於人類的衝擊的層面上,影像具有比文字更為強大的效力,甚至我們以為的「科學性的現實」,在實際上多是「科幻性的現實」,所以對於迫近的危機,一般人的看法受好萊塢科學影響,遠大於真實科學。 

不過,波寇維茲也強調,科幻絕非毫無根據的妄想,相反地,科幻必須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科學基礎上,至少在對於現實的體驗上,不能背離日常生活的基本感知太遠,才能在有限的範圍內激發無窮的想像。《Texturing the Moon on the Beach 一塊貼圖》中,藝術家嘗試在新竹的海灘上,用沙子模擬她透過 Google 地圖所看到的月球表面,這恰恰是這樣一種科幻式的現實模擬。這種模擬並不是為了測試月球表面的性質而存在的,而是為了有機會透過這種模擬,更具象地在裝置層面上創造可用的月球表面影像。

月球01
《Texturing the Moon on the beach 一塊貼圖》,100×56 cm。(陳姿尹提供)
月球02
《Texturing the Moon on the beach 一塊貼圖》,100×56 cm。(陳姿尹提供)

現實的表皮

藉由前述兩件作品我們瞭解到,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預設的「現實」,往往不是經過科學探測方法證實後的「現實」,更多時候反而是在攝影或電影等不同媒介限制下,所創造出來的科幻式的現實。雖然如此,我們不禁要問:難道在《Texturing the Moon 一顆球體》或《Texturing the Moon on the Beach 一塊貼圖》這兩件作品揭示了現實在媒介層面上的建構性之後,我們再也不把這樣的現實當成日常行事的基礎了嗎?難道我們在提及月球表面的時候,就必須先自行以各種科學方式來證明月球表面的性質,才能繼續溝通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藝術家展現後製的過程與效果,並不是意圖達成否定性(當然,也無法達成否定性)。她把「現實」與現實得以被展示的「媒介」分開來,更多地是說明了:現實總是依賴著某種媒介、並在這種媒介之中才得以呈現,沒有不依賴媒介而能呈現的現實。讓我們更清楚地說:沒有透明而直接抵達心靈與認知的現實。這種在媒介中、透過媒介才得以出現的現實,以一種「表皮」的形式黏附疊加在我們對於世界與事物的認知之上,正如同《The Messages from the Moon 來自月球的訊息》逐一飄下的月球表面影像,不規則且層層疊疊地形成我們所謂的「現實感」。

月球03
《The messages from the Moon 來自月球的訊息》印有月球表面的紙,21×29.7 cm。(陳姿尹提供)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