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斯本,學習人行道地磚的藝術

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有一所市立學校專門教導學生如何以石塊在路面上創作。葡式碎石路(calçada)不僅遍布整座城市,也散布世界各處葡萄牙曾經的殖民地,在人們腳底下,承載著這項技藝的文化與歷史


葡萄牙‧里斯本——隨著葡萄牙失去全球各地的殖民地,這個國家將近六個世紀的影響力,確保了其獨特的裝飾風格留存下來:精緻的掐絲珠寶、繽紛的彩繪瓷磚、繁複的鍛造門窗花,以及黑白碎石組成的人行道與廣場。

這些石灰石路面是屬於步行者的物件,但也不僅如此:它們造來便是予人日日踩踏之用,在澳門或里約熱內盧等地都隨處可見。「像是人們不常注意到的地毯,」園藝與鋪石學校(Escolas de Jardinagem e Calceteiros)主任路易莎‧多內拉斯(Luísa Dornellas)如此形容。

PORTUGAL-PAVERS-03
杜亞契與鋪石學校負責人路易莎‧多內拉斯。(Rodrigo Cardoso / The New York Times)

但在葡萄牙文化重鎮里斯本,人行道即是藝術。自從市議會於 1986 年創立鋪路學校,這間學校至今已經培訓了 224 名鋪石師(calceteiros),協助維護城市現有的石灰岩路表,同時也建造新的碎石路面。

這間學校還提供另一項益處:將此技術系統化並保存其歷史。這項鋪石技術在過去一直是「以口述方式」代代相傳,「沒有任何文字紀錄,」該校公關人員安娜‧巴提斯塔(Ana Baptista)表示。「我們想保存這項技術,」她說道。

PORTUGAL-PAVERS-02
葡萄牙里斯本,鋪石學校的學生所製作的碎石路圖樣。(Rodrigo Cardoso / The New York Times)
PORTUGAL-PAVERS-01
葡萄牙里斯本,鋪石學校的學生所製作的碎石路圖樣。(Rodrigo Cardoso / The New York Times)

圖飾碎石路,就和晚餐後來杯波特酒一樣,是葡萄牙文化精髓之一。根據該校的宣傳資料,第一條圖飾碎石路完成於 1842 年,由一群獄囚在葡軍中將尤斯比歐‧皮涅羅‧福塔多(Eusébio Pinheiro Furtado)的帶領下,於俯瞰全城的摩爾式古堡「聖喬治堡」鋪建完成。這些鋪石如今已不復存在,但在當時其黑白波浪狀的花紋曾掀起一陣風潮。

「里斯本市民很喜歡那條人行道,」多內拉斯說,不久之後,幾乎整個佩德羅四世廣場(Praça de D. Pedro IV,又稱羅西歐廣場)中心都被波浪狀花紋覆蓋,這占地逾 1,800 坪的碎石路面,至今依然是居民與遊客的最愛。

PORTUGAL-PAVERS-04
里斯本市中心的羅西歐廣場,布滿了黑白石灰岩組成的波浪狀碎石道路。(Rodrigo Cardoso / The New York Times)

接下來幾年間,在里斯本市內及葡萄牙殖民地境內,許多人行道與廣場,都被小小石灰岩塊鋪滿,有些有圖案,有些則僅是白色石磚。

而這會需要大量人力。「直到 1990 年代,里斯本還有 400 名鋪石師,」多內拉斯說。之後,隨著混凝土與柏油取代石頭,鋪石師人數逐漸下降,所剩無幾。

鋪石學校的創立反映了里斯本對於這項技藝傳承的關注,同時也為高失業率年代的葡萄牙提供了就業希望。多內拉斯在描述校史時,提到一名 50 多歲男性的成功故事,原本失業的他進入這所學校就讀,然後他於 2018 年創立了自己的鋪石公司,目前事業蒸蒸日上。其他畢業生則由里斯本市政府聘雇,協助維護如今仍持續妝點市容的公共碎石路。這間學校也在其他許多國家培訓學員。

要完成這間學校的課程並取得專業鋪石證照,需耗時 18 個月。「我們現在每年有約 20 名學生,」多內拉斯說道,而且學生全是都是男性:「我們有過兩位女學生,但其中一人中途輟學了。」

鋪石工作需耗費大量體力。學校的資深鋪石師與訓練師喬奇‧杜亞契(Jorge Duarte)展示了工作如何進行。

在葡萄牙烈日下亮白刺眼的校牆外,杜亞契持續在一塊約半坪大、極為平整,且已事先做好鋪石準備的地面上施工。一塊鏤空面板(stencil)置於地面上,該校師生稱之為模板。它是一隻蝴蝶的形狀,寬約三英呎;先在其外圍用石灰岩塊排出線條,將模板移開後,空的地方再填入不同顏色的石頭。

PORTUGAL-PAVERS-08
杜亞契正在製作蝴蝶圖案。(Rodrigo Cardoso / The New York Times)

學生以類似層壓板的材料來製作模板。「這些材料用過幾次就會被丟棄,」巴提斯塔說。不過,用在公共建案的模板會是木頭或金屬材質,可以重複利用。那些模板會被留存歸檔,里斯本的一間倉庫裡就存放了逾 7,000 塊模板。

至於碎石路上要飾以什麼圖案,完全交由鋪石師天馬行空的想像。最常見的圖案是波浪,這是向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的輝煌歷史致敬:「我們在 15、16 世紀的黃金年代,」多內拉斯説道。其他圖案諸如船隻或海豚、大自然元素如小鳥、星星、向日葵,還有玫瑰花結與基督十字等圖形。

在杜亞契將白色石塊圍繞著蝴蝶模板周遭鋪好,再將模板移開,並開始用黑色石塊填滿空處。每塊石頭都不出 5 公分大小,然後他磨起每一塊石頭的每一面,好讓它們放入時能夠完全吻合。雖然磨石的工作也能用機器處理,但杜亞契喜歡自己打磨這些石頭。

「有些鋪石師喜歡親手感受石頭的觸感與質地,」巴提斯塔解釋。「創意靈感會從大腦竄流到手臂,一直到磨鑿石頭的雙手上。」所以杜亞契坐在凡鋪石師必備一把的小矮凳上,然後拿著一個小鐵鎚開始工作。鐵鎚的金屬頭一邊銳利,可用來切碎石頭;一邊平坦,可用來將石頭整齊緊密地相互貼合。

提供給學校使用的石頭,通常都是從採石場送來的小塊石頭(多內拉斯說,早年則都是巨大石塊)。最受歡迎的黑白石頭,與較不常見的灰色石頭,都是來自葡萄牙中部的埃雷與坎迪埃羅斯山脈區(Serras de Aire e Candeeiros)。而少見的黃色、粉紅色石頭,則來自南部的阿倫德如(Alentejo)。

利用小石頭創作出馬賽克圖案,石塊間的許多間隙、接縫可以加強降雨時的排水效果。「而且這些石頭是很靈活的,」巴提斯塔說,如果一棵樹在路面底下生根時,小石頭的位置能夠隨之移動和調整。

PORTUGAL-PAVERS-05
鋪石師利用小石塊創造出馬賽克圖案,石頭間的許多縫隙可以加強下雨時路面的排水效果。(Rodrigo Cardoso / The New York Times)

當所有石頭都就定位了,杜亞契拿起可重達 20 公斤、形似小型奶油攪拌機的木製「馬蘇」(maço),開始敲打鋪好的石頭直到表面平整。接著他拿起鏟子,將剛才在磨石過程中被鑿碎的石灰岩堆鏟至人行道上,用掃帚將這些碎屑掃入石塊縫隙之中,最後在上面澆水,一旦乾了以後,就成了多孔砂漿。

石頭愈小,圖案愈複雜,所需的工作時間就愈長。多內拉斯說,沒有圖案的人行道,一位鋪石師一天就能鋪好三坪。但若圖案較為繁複,一天大概只能鋪 0.3 坪。

每條碎石路上的某處都有其鋪石師留下的專屬記號;杜亞契的是心型。距離他現在施作中的路面不遠處,有一區飾以特殊黑色蜘蛛圖樣的碎石路面。那是近期在杜亞契督導下,由三位拉脫維亞年輕人所鋪製的;在其中央有一簇愛心,那就是杜亞契的記號。採訪這天,杜亞契用手中的小鐵鎚將石灰岩塊鑿成一個心型,送給一位訪客當作紀念。

PORTUGAL-PAVERS-09
杜亞契完成一條碎石路時,會嵌入愛心標記當作簽名。(Rodrigo Cardoso / The New York Times)

「在全世界——里約、安哥拉、澳門、莫三比克,」都能找到葡式碎石路的蹤跡,多內拉斯說道。美國也有一些例子,最知名的莫過於紐約中央公園的約翰‧藍儂紀念碑。

包括課程統籌伊莎貝兒‧波羅尼亞(Isabel Polonia)在內,鋪石學校的職員們,都費盡心力想讓鋪石技藝在現代社會中保有一席之地,而鋪石師也受邀創作新的路面設計。例如,本名亞歷山大‧法圖(Alexandre Manuel Dias Farto)的街頭藝術家 Vhils,就於 2015 年在里斯本的阿爾法瑪舊城區創作了一個新的路面設計,以紀念 1999 年逝世的葡萄牙法朵怨曲歌手阿瑪利亞‧羅德里斯(Amália Rodrigues)。

PORTUGAL-PAVERS-06
阿爾法瑪舊城區,紀念阿瑪利亞‧羅德里斯的圖飾碎石路,由藝術家 Vhils 與杜亞契等鋪石師共同合作完成。(Rodrigo Cardoso / The New York Times)

「羅德里斯圖樣的碎石路,從地面開始,蔓延至一道牆上,」 巴提斯塔形容。「下雨時,就彷彿她在哭泣,重現著法朵怨曲的哀傷。」

里斯本甚至有一個獻給鋪石師的城市紀念碑:兩座人像銅雕,一人蹲著、正在磨鑿手中的石塊,另一人則在用馬蘇敲平碎石路面。這兩尊 2006 年由塞吉‧史蒂齊尼(Sérgio Stichini)製作的雕像,以前被放在不起眼的小巷裡,但在 2017 年被移至較顯眼的地方:位在光復廣場(Praça dos Restauradores)上的艾薇達宮飯店(Hotel Avenida Palace)旁。

作品前的一塊匾牌上寫著:「里斯本市謹向建造我們腳下碎石路的鋪石師們致敬。」

PORTUGAL-PAVERS-07
塞吉‧史蒂齊尼製作的兩座雕像的其中一座,一位正在鑿手中石灰岩塊的鋪石師。(Rodrigo Cardoso / The New York Times)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