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好年代為起點的法國視覺設計

古典的建築、米其林餐廳、巴黎鐵塔及時尚精品,這都是法國及巴黎給我們既定的印象。這個歐洲的浪漫中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1867 年巴黎擧辦萬國博覽會時,日本向西方世界展現日本文化與工藝技術,這股風潮稱為日本風(Japonisme) ,其中,日本畫家歌川廣重(Utagawa Hiroshige) 以各式自然界的型式及圖案,展現平面特性的浮世繪版畫,影響了新藝術的有機流暢線條及造型美學。而當時法國羅德列克(Henride Toulouse- Lautrec) 為西方畫家的代表,他成功運用版畫藝術融合西方透視法與新藝術海報的風格。  

19 世紀工業革命後,歐洲處於相對和平的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法國強盛國力帶動藝文發展。就如電影《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作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藝術家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及法國電影導演尚考克多 (Jean Cocteau) 等人聚集在此,讓巴黎成為人們追夢的城市,並在當時被冠上世界中心的美名。就此開啟 20 多年的第二次文藝復興的輝煌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後至 1914 年一次大戰爆發而結束,這段美好年代總是讓後人特別懷念。  

巴黎城市每個角落,經歷了印象派(Impressionnisme)、新藝術(Art Nouveau)、 美術風格(Beaux-arts)、現代主義(Modernism)、裝飾藝術(Art Deco)、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及後現代主義(Postmodenism),不同風格帶動飲食文化及時尚品牌,也帶動法式美學風潮,並慢慢建構起法國獨特生活的態度,更影響法國設計無論平面、工業設計及應用藝術等不同領域,在全球設計潮流下獨具非凡的風釆。  

藝術化的法國設計顯然地不按牌理出牌。他們所追求為藝術及個人感受並表現在設計作品上,如設計師 Grapus- Pierre Bernard(1942–2015)、Michel Bouvet (1955–)、Michal Batory(1959–)及 Dr. Pêche + Melle Rose(1976–)所設計海報,自由形式的表現別於德國拘謹的法則,現仍然是當代海報作品經典之作。 

當我們參訪悠遊於巴黎的藝術裡,一定會關注到他們的海報設計。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龐畢度中心 (Centre Georges-Pompidou)及奧塞美術館(Musée D’Orsay),法國三大巴黎博物館向世界呈現藝術典藏,博物館的視覺設計藉由多位設計師如 Jean Widmer(1929–)、Bruno Monguzzi(1941–)、Pierre Bernard(1942–2015)、Ruedi Baur(1956–)及 Philippe Apeloig(1962–)在不同時期的設計規劃讓世界的觀光客增添藝術之旅以外的視覺設計震撼。  

自 2015 設計的宣言–德國設計展、2016 荷蘭設計 100 年,今年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與田田圈文創工作群合辦的設計展以法國為主角,最主要的原因是:當台灣己經可以享受較好的物質條件,我們應該開始讓生活美學、生活質感,甚至視覺文化可以得到更好關注。台灣有很多藝文活動,但卻沒有相對成長視覺設計的舞台,我們只有捷運階梯旁的海報框,沒有像法國地鐵海報牆、海報柱及廢棄建築物牆上違反張貼海報的環境。相對台灣平面設計師少了很大展現的舞台,法國海報文化獨樹一格,藝術表現極高,我們希望藉由不同時期法國設計師的海報及平面設計作品瞭解背後故事。  

在 2017 年 8 月松山文創園區的百年法式風華展覽中,以美好年代 1880 年代為起點,自羅德列克以插畫海報的表現型式,開啟現代藝術風格導入應用美術的思潮。後有裝飾藝術、現代主義不同時期演化的過程,也因歐陸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相互影響,造就多樣性思考樣貌。如設計團隊 Les Graphiquants (2008–)、deValence(2001–)、Ter Bekke et Behage(1997–)及Helmo(1997–)至當代 2010 法國視覺設計的演進過程,觀眾能同時在展場理解不同時期創作思維。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