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者 2019

瀰漫催淚瓦斯的街頭、槍口指向人民的警察、街頭上喊得再用力都傳送失敗的訴求——這些都不是台灣人的 2019 日常,也都是台灣人的 2019 日常新聞。

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撼動了專制的鐵幕高牆,民主前景一片欣欣向榮。30 年後,牆還在,在巴勒斯坦、在美墨邊界、在中國 13 億人受限的自由周圍,甚至愈蓋愈高、愈遠——但,防的是什麼?歲末年初,媒體紛紛以「抗爭之年」定義 2019。蘇丹、法國、香港、智利……抗爭在這年如骨牌效應爆發,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卻多半都未真正落幕,儘管部分街頭已平靜下來,原先抗爭的議題多仍未獲根本性的改革。

大選前夕同溫層裡「亡國感」瀰漫的焦慮,或非台灣專屬。這一年,國國自危。

在美國脫口秀《愛國者法案》2019 年最後一集中,主持人以「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一詞形容這年人們的龐大焦慮與倦怠,不斷吸收太多太快太殘酷的「重要資訊」——新疆再教育營、性暴力、薩摩亞麻疹、接連爆發的抗爭——感覺自己必須時刻關心一切的壓力,也使人心力交瘁。

而無論紛亂在不在身邊,這年帶來的挫敗感、末日感、亡國感——無論你要怎麼形容——都已跟著我們踏入了 2020。關心是重要的,瞭解是重要的,傳播是重要的;但不被紛亂的訊息淹沒是重要的,不被符合自己價值觀但真假未明的資訊牽著走是重要的,不因彷彿無解的悲慘情事感到絕望是重要的。《週刊編集》整理 2019 年世界各地的大型示威抗爭,或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做一份雖絕不夠詳盡,但盡力忠實的懶人包。


全球化的抗爭,與抗爭的全球化

在抗爭風起雲湧的這一年,萬眾矚目的《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是 16 歲(於 1 月初滿 17 歲)的瑞典女孩格蕾塔‧通貝里(GretaThunberg)。她帶起的「氣候罷課」運動,在 2019 年獲全球共逾 160 國接力響應,包括台灣也有學生以短講、快閃、靜坐等方式響應。在 9 月聯合國氣候高峰會時人數更達高峰,《衛報》指出,全球共有 600 萬人參與,應為史上最大的一次氣候抗議運動。

除通貝里外,由倫敦發跡的反抗滅絕(Extinction Rebellion,簡稱 XR)亦在 2019 年十分活躍。根據《報導者》,全球已有 59 國響應 XR,以非暴力的不合作運動——佔領地鐵、博物館、公家機關、馬路中央——和各式創意抗爭,呼籲政府阻止氣候變遷。然而,儘管環保相關議題獲得世界各國的廣大迴響,真正持續的大型抗議活動仍多半集中在歐洲各國。

反抗滅絕
英國倫敦,4 月,「反抗滅絕」的環保人士在金絲雀碼頭地鐵站內,站在列車上抗議。(Getty Images)

而回顧這一年的全球動盪,或許要回到 2018 年底至 2019 上半年的法國黃背心運動。這場因燃油價格調高、取消富人稅等政策而起的運動,為法國 1968 年五月風暴以來之最,更有著 2019 年全球許多抗爭的雛形:無特定政黨、人物或組織領導,以社群網站為主要傳播途徑。雖然黃背心在總統馬克宏 4 月總結全國大辯論並推行一系列措施後基本告一段落,之後僅有零星活動,但就在黃背心甫屆滿一周年後,12 月 5 日開始,法國又爆發大型罷工抗議。

黃背心
法國巴黎,1 月,一名參與黃背心運動的示威者走過藝術家 Pascal Boyart 以 19 世紀法國名畫《自由領導人民》為本、致敬黃背心運動的壁畫。(Getty Images)

馬克宏欲推行推休金改革,將原分為 42 種的退休金合併為單一系統、退休年紀上修等,把原先傾向社會福利的退休金制度,改為政府宣稱「做多少、領多少」的點數系統,引發各工會組織無限期罷工抗議,甚至連警察工會都組織參與。因大眾運輸和鐵路公司罷工,首當其衝的便是全法交通幾近癱瘓。據法國總工會(CGT)稱,17 日的第三次全國大遊行,全法各行各業共有 170 萬人參與。

此次反退改罷工,為法國自 1995 年 11 月時任總理席哈克同樣欲推行年金改革、引爆長達一個月的「全國癱瘓運動」以來最大規模罷工。席哈克政府最後放棄改革,卻也讓這個自二戰建立、造成財政沉重負擔的年金制度持續至今。而這次,工會亦要求馬克宏全面放棄改革。儘管 18 日開始,總理菲利普出馬與各大工會負責人面談,卻未能取得共識。馬克宏日前在除夕演說中更稱將堅定推行改革。工會則揚言組織更多罷工回應。

法國反年金
法國巴黎北部火車站,12 月 5 日,反退休金改革大罷工期間,交通悉數停擺。(Joel Saget / AFP via Getty Images)

獨立未果的加泰隆尼亞於 10 月 14 日爆發示威。當日 9 名加泰獨派領導人遭西班牙政府判處 9 至 13 年刑期,獨派支持者表示受香港示威者啟發,隨即在判決宣布後於機場發動示威。由於暴力示威頻傳,支持獨立的現任加泰自治區主席奎姆‧托拉選擇與暴力示威者割席並呼籲和平示威。18 日,據巴賽隆納警方統計,該市有逾 52 萬和平示威者,至少有 20 條主要幹道因此遭封。26 日,兩名獨立領袖依照先前煽動叛亂罪的判決入獄,35 萬人上街,再度爆發嚴重警民衝突。

11 月西班牙議會選舉過後,首相桑切斯領導的工社黨未能過半,故 12 月 30 日宣布有意與「我們可以」黨組聯合政府,但票數仍不足,若要事成則須爭取獨派的加泰隆尼亞共和左翼黨(ERC)加入,或為獨派運動帶來新局面。31 日,當局檢察官更呼籲暫時釋放加泰獨運人士,被視為工社黨為爭取獨派支持所釋出的善意。

相對而言,義大利的沙丁魚運動(Sardines movement)更為草根,概念取自沙丁魚「組織群聚」的力量,主要抗議近年在該國崛起的極右翼(尤其是極右翼領袖薩爾維尼),並呼籲對抗排外主義並改變義大利近年急速右轉的政壇。

沙丁魚運動
義大利拿坡里,11 月 30 日,沙丁魚運動的抗爭群眾湧入但丁廣場(Piazza Dante)。(Getty Images)

運動始於 11 月 14 日波隆那的快閃活動,並持續在數座城市舉辦多起示威,且在 12 月從原先的北部地區遍布全國。據路透社報導,12 月 14 日羅馬的集會,現場警方估計有高達 4 萬人參與,主辦方則稱有近 10 萬人。當天運動發起人向政界提出訴求,包括政治透明、譴責仇恨言論、立法禁止言語暴力,以及提出新的移民政策等,更點名要求總理孔蒂的政府廢除在前朝政府通過的「薩爾維尼法」,該法包含一系列終結移民居住許可並簡化遣返程序的強硬措施。此外,此運動也擴散至鄰近國家,14 日在布魯塞爾、巴黎及柏林亦有小規模示威。

歐洲不平靜的周年紀念

1989 年的歐洲,高牆倒下,專制垮台,民主當道。那年 11 月 16 日開始的絲絨革命,推倒了捷克斯洛伐克專制共產政府,甫出獄的劇作家哈維爾當選總統,實踐民主化與和平政權轉移。而三十年後,25 萬捷克人民卻湧入布拉格市中心,高呼涉貪的總理巴比斯下台。

捷克
捷克布拉格,11 月 16 日,近 25 萬人聚集在布拉格街頭紀念絲絨革命三十周年,並抗議現任總理貪腐。(Getty Images)

擁有億萬身家的巴斯比是愛格富集團(Agrofert)創始人,2017年他打著反貪口號帶領其政黨「是的 2011」拿下國會最大黨,當上總理。隔年,歐盟執委會查核認定他在商人與政治人物身分之間違反利益迴避,應歸還歐盟 1,750 萬歐元;此外,他還遭控涉及高達 200 萬歐元的歐盟補助款詐領案。同年底,他卻以 9 票之差險勝反對黨提出的不信任動議。

而真正引爆民眾不滿的導火線是 2019 年 4 月,檢警欲起訴巴斯比之時,他將司法部長撤換為自己的親信;學生組織「百萬民主時刻」多次號召人民示威,據路透社統計有兩次高達 25 萬人(6 月 23 日、以及紀念絲絨革命 30 周年的 11 月 16 日),是共黨政權垮台後捷克最大規模示威。但巴斯比始終否認所有指控,且其政黨「是的 2011」仍在年底民調中維持三成支持度領先。

1989 年是蘇聯解體的開端,而繼承了蘇聯的俄羅斯,也在 2019 年 7 月於首都莫斯科爆發示威,抗議當局禁止多名反對派參加 9 月的議會選舉、逮捕多名異議者,多日示威中有數千人遭捕。據報,於 8 月 10 日的抗議有 6 萬人響應,為俄國八年前抗議選舉舞弊後的最大規模示威。當局隨後更否決所有聲援反對派的集會申請,而儘管強硬打壓,親政府的候選人仍在 9 月 8 日的選舉上失利。

莫斯科
俄羅斯莫斯科,7 月底,一名遭拘捕的示威者透過警車窗戶秀出寫有「我有權選擇」的標語。(Getty Images)

希臘則逢雅典理工學院爆發反軍政府示威 56 週年。1973 年 11 月 17 日,希臘軍政府派坦克入校,血腥鎮壓;隔年軍政府垮台後,希臘隨即開始擬定《學術庇護法》。但 7 月甫上任的右翼總理米佐塔基斯,快刀廢除禁止軍警入校的《學術庇護法》,引發左翼人士及學生在 11 月 17 日事件周年紀念日上街抗議,據報當天有 28 人遭捕。路透社指出,這場年度遊行成了希臘人民反政府政策,及在近年債務危機下反樽節的焦點。

希臘
希臘雅典理工學院,11 月 17 日,抗議學生們手拿放上鮮花、淋有血跡希臘國旗,紀念1973年在該校發生的反軍政府起義。(Getty Images)

地中海島國馬爾他則於 11 月爆發獨立 55 年以來最大規模抗爭,起因要追溯至 2017 年,以揭弊聞名的記者葛莉齊亞(Daphne Caruana Galizia)透過巴拿馬文件循線調查,爆出多名政商界高層——包括政府幕僚長、總理夫人、飯店賭場大亨芬內克——的洗錢、賄賂案;同年 10 月,她駕駛租賃汽車外出時,藏於車內的炸彈引爆令她當場身亡。

此案經 2 年調查遲遲未果,直至 2019 年 11 月一名中間人出面,指證芬內克如何委託他安排這次暗殺,還詳述了自己與總理慕斯凱特的多位幕僚會面的過程,包括隨後下台的幕僚長賽姆布里。20 日開始,民眾聚集於總理府和國會大樓旁要求有關官員下台,也針對政府貪腐、未能採取措施打擊洗錢等議題要求改革。慕斯凱特 12 月初宣布將於 1 月 12 日請辭,民眾懷疑此舉是為拖時間以掩蓋更多黑幕,當日晚間約 2 萬人再度抗議,要求他立即下台。12 月底,由多國媒體組成的組織犯罪與貪腐舉報計畫(OCCRP)封慕斯凱特為 2019 的「組織犯罪與貪腐年度人物」。

馬爾他爆發大規模抗議看似突然,但早在年初就已出現成功讓國會正視氣候變遷的環保抗爭、支持墮胎合法化的示威。《馬爾他獨立報》分析,除必然與全球青年抗爭浪潮有關外,更時逢 1919 年馬爾他人民反對當時英國殖民政府的「六七起義」(Sette Giugno)一百周年。紀念日上,該國大主教希克盧納(Charles Scicluna)便曾致詞表示:「一百年前,馬爾他人可以怪英國,但這次我們只能怪自己。一百年前我們可以拆掉英國國旗,如今有了自己的國旗,為了建立一個公正的社會,我們人人都該理解自身的責任。」

馬爾他
馬爾他瓦萊塔總理府外,11 月,示威群眾舉著兩年前遇害的記者葛莉齊亞的照片。(Getty Images)

不只推翻獨裁領袖,非洲的民主轉型

2011 年,乘著普世看待社群媒體的樂觀情緒,阿拉伯之春離散、快速的網路動員,在阿拉伯世界掀起一波波的浪潮。但在多數國家,高呼民主的革命卻遠未成功,反之換來至今未平的腥風血雨。幾年後,動盪和戰亂反而令人們當時的希望更顯卑微。2018 年起非洲、西亞各國陸續爆發大規模抗爭,有些媒體稱之為「新阿拉伯之春」,或是「阿拉伯之春 2.0」。

回顧 2012 年阿拉伯之春最高峰時,埃及出現首位民選總統穆爾西;長期經濟權利的剝削、政治自由的匱乏,前總統穆巴拉克三十年的腐敗統治終因人民追求「麵包、自由和社會正義」而劃下休止符。然而,穆爾西上任後經濟仍舊疲軟無力,鞏固穆斯林兄弟會對政府機關的掌控令人民質疑他將凌駕法治、再次走向極權,更讓轉交政權予他的軍方勢力備感威脅。他上任一年後,隨即被軍方將領、現任總統塞西推翻,穆爾西陣營的支持者被血腥鎮壓,死者逾 800 人。2019 年 6 月,這位遭軍方罷黜的前總統,於法庭上以間諜罪名受審時暴斃身亡。

三個月後,一名流亡商人在網路上公開嘲諷現任總統塞西揮霍公帑上百萬美元興建豪華宮殿與別墅,無視數該國逾三成人民仍深陷貧困,影片的爆紅引發埃及久違的抗議。在 9 月 20、21 和 27 日,多座城市的人民上街反對嚴格實施的財政撙節政策,並要求塞西下台,截至 10 月底,約 4,300 人因抗議被捕,包含逾 100 名外國人、記者與兒童。不似 2013 年時任國防部長的塞西所策劃之軍事政變,這次被貧窮和緊縮折磨的年輕人,深怕執意修憲延長任期的塞西讓埃及重回穆巴拉克的專制老路,憤而上街回應新一波崛起的「阿拉伯之春」。

埃及
埃及開羅,9 月 21 日,在埃及近年罕見的反政府抗議上,示威者們高呼口號。(Getty Images)

阿爾及利亞和蘇丹的反政府抗議活動則迫使其執政數十年的衰老獨裁者下台,讓非洲國家的民主轉型和複雜性成為焦點。

阿爾及利亞在位 20 年的總統布特佛利卡謀求 5 連任,2 月中旬開始各城市發起的數次抗議、數十萬人上街,隨後大規模罷工罷課。此次抗爭被稱為「微笑革命」,規模為 1962 年脫離法國殖民後之最。布特佛利卡遂放棄參選,4 月初遭軍方逼迫下辭職,改由代理總統執政直到 90 天後的大選。之後幾個月內示威持續,群眾要求多名官員下台。11 月 1 日適逢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 65 周年,抗爭者呼籲政壇大洗牌的根本性改革。12 月總統大選,五名候選人雖以不同政黨或獨立參選但背景全與布特佛利卡相關,遭示威者抵制,投票率創下新低,最終由 74 歲的前總理塔布納當選,抗議民眾至今仍拒絕與其對話。

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7 月中旬,在該國連續第 21 周的示威活動中的一名示威者。(Ryad Kramd I /AFP via Getty Images)

受到阿爾及利亞局勢的鼓舞,蘇丹人民走上街頭,欲推翻前任總統奧馬爾‧巴希爾。自 2018 年年底,蘇丹的小麥、燃料等物價飆升,嚴重的外匯短缺和通貨膨脹引發了蔓延全國的示威,怒火也逐漸轉向巴希爾。2019 年 2 月巴希爾宣布蘇丹進入緊急狀態(戒嚴)一年,更於 3 月宣布拘禁所有參與示威的女性,民眾無視禁令再度大規模示威。軍方於 4 月 11 日「倒戈」政變罷免執政30年的巴希爾,卻打算把持政權。抗議持續,要求軍方讓權予文職領導的過渡政府。

6 月 3 日清晨,軍方出動惡名昭彰的「快速支援部隊」(RSF),以真槍實彈驅離佔領國防部前廣場長達 23 週的示威者,掃射、追捕、當街處決、集體性侵示威者,鎮壓直至深夜。據蘇丹醫生公會統計,至少 128 人死亡,但沒有列入多具未能登記的無名屍。此行動後被國際媒體稱為「喀土木廣場大屠殺」。9 日起,民眾再發起一連三天的大罷工,12 日初步和解,罷工暫停、政治犯獲釋。

蘇丹
蘇丹喀土穆,4 月底,巴希爾下台後持續聚集在國防部前,要求軍方讓權予文官政府的示威者倒影。(Ozan Kose / AFP via Getty Images)

重啟談判後,軍民雙方於 7 月 5 日簽署協議,共組「三年過渡政府」,並針對廣場大屠殺展開獨立調查,封鎖長達 37 天的網路也在月中恢復。11 月底,總理哈姆杜克率領的主權委員會和內閣更決定解散巴席爾所屬的伊斯蘭主義國大黨,並廢除嚴重剝奪女性人權的《公共秩序法》。

整起運動看似成功,但 7 月 29 日 RSF 再度出動,對抗議油價與糧食不足的學生發射實彈,4 名國中生死亡。隔日,數十萬人重返街頭,並再度遭到強力清場。此外,許多人對軍民共治的過渡政府仍存在許多疑慮。9 月開始至今新一輪針對司法、調查 RSF 所犯罪行等議題的抗議出現,但規模較之前小許多。

平民是否可以期望進行根本改革顯然尚無定論,罷免獨裁者,但若未能推翻他們的政權,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幾內亞自 2010 年擔任總統的孔戴於 9 月宣示欲在 2020 年三度連任,引發民眾抗議後軍方與準軍事部隊以實彈回擊,迄今至少有 20 名反修憲平民與一名憲兵於動亂中死亡,孔戴仍於 12 月宣布修憲計畫。烏干達法院取消總統最高年齡限制,總統穆塞維尼尋求第六個總統任期。該國從 2018 年 7 月實行社交媒體税後,既壓制人民的言論自由更衝擊了金融產業,異議人士波比‧懷恩仍持續因抗議多次受到政府監禁與毆打。

幾內亞
幾內亞柯那基里,11 月中旬,重裝上陣的警方逮補一名示威者。(Getty Images)

相較之下,無力選擇上街的辛巴威人民,則正面臨「沉默的種族滅絕」。獨裁者穆加比在 2017 年下台後,通貨膨脹噩夢仍揮之不去,工資隨之縮水使醫生與公務員薪水不敷日常開銷,9 月醫生爭取改善工作條件與醫療設備的集體罷工,加上醫生工會領導人的失蹤引發的集體示威,全國公立醫院陷入癱瘓,太平間擺滿因無法接受治療而過世的屍體。448 名初級醫生因罷工和違反勞動法院命令而遭解僱,物價高漲與長期乾旱下的糧食短缺問題更因罷工加劇。

辛巴威
辛巴威哈拉雷,12 月初,醫生要求改善工作條件,並恢復因參與罷工遭解僱的 448 位初級醫生職位。(Getty Images)

抗爭、外國角力、戰火:中東人民無所遁逃的惡性循環

2011 年,許多中東國家也緊接著非洲爆發示威革命。而在 2019 年的中東社會不僅不見民主,各國勢力角逐下軍事衝突無止無休,青年失業率甚至更形惡化,大規模抗爭再度爆發。

自 2019 年 10 月中以來,黎巴嫩的抗議亦持續至今,總理在該月月底辭職,不過抗議群眾要求現行政府總辭。1989 年該國內戰結束,協議的派系政治體系埋下政治失能的遠因,數十年來電力等公共服務不穩,2019 年則先後有野火導致國民流離失所、Whatsapp 使用徵稅等爭議,在在激化了社會的矛盾。

黎巴嫩
黎巴嫩貝魯特北部郊區,10 月底,反政府示威者面對軍隊揮舞國旗。(Getty Images)

但論 2019 年中東抗爭衝突最為慘烈的,則當屬兩伊。據路透社自伊朗官員提供的消息,最高領袖哈米尼授意不擇手段維穩,由油價調漲而起的抗議演變成四十天內 1,500 人慘死的屠殺,政府安排狙擊手在屋頂射殺抗議民眾,並刻意曝屍街頭以恫嚇人民。然而,在近期升溫的美伊衝突中,此前的抗議焦點已遭轉移。

伊朗
伊朗德黑蘭,11 月 20 日,在反油價調漲抗議中遭破壞的加油站。(Getty Images)

連年內外衝突不斷的伊拉克,自 2018 年起從伊拉克抗爭演變的暴亂,是伊斯蘭國在該國的據點於 2017 年淪陷後,流血最多的衝突,至少 500 餘人喪生、2 萬多人負傷。而 2019 年 10 月席捲伊拉克各地,新一波圍繞貪腐、失業率、低效的公共服務以及後來出現的抗議伊朗干預等議題為主軸的示威,被稱為十月革命(Tishreen Revolution),規模更為海珊政權倒台後之最。動用過分武力、甚至謀殺仍無法遏止抗爭的政府已見總理、總統於先後宣布請辭,並緊急更改選制以緩和民氣,不過民眾進一步要求,2003 年美國侵略伊拉克以後興立的政府體制須全盤推倒重來。

而在 2019 年的最後幾個小時,群眾包圍位於巴格達的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抗議美軍於 29 日空襲炸死至少 25 名伊拉克民兵,美國卻反宣稱整起事件為伊朗陰謀煽動。2020 年的第二天,極具影響力的伊朗「聖城軍」指揮官蘇萊尼曼於伊拉克機場遭美軍擊斃,為中東地區投下一顆震撼彈,哈迷尼揚言將報仇雪恨,伊拉克再度成為強權的鬥爭舞台。「#第三次世界大戰」隨即登上 Twitter 熱搜榜第一名,在戰爭危機的轟隆聲響中,人民的呼聲彷彿再次被淹沒。

伊拉克
伊拉克巴格達,10 月 31 日,兩名示威者望向聚集在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的其他示威群眾。(Getty Images)

民主之後,後拉美之春的爆發

2019 年,拉丁美洲爆發多起圍繞民生經濟而起的抗議。約 2014 年以降,拉美反建制、反貪腐的公民抗議頻傳,媒體稱之「拉丁美洲之春」。不同於阿拉伯之春的民主訴求,拉丁美洲多數國家早已脫離獨裁政權,但近年經濟狀況卻愈發嚴峻,多國出現民主轉型後最大規模示威,尤其於 2019 後半年接連爆發。《衛報》以「抗議的爆發,憤怒的吼叫——但不是拉美之春」形容 2019 年這一波更勝以往的抗議浪潮,這波浪潮席捲之廣,拉丁美洲國家幾乎無一倖免,《紐約時報》甚至刊出評論文章探討尚未出現大型抗議的巴西「街頭為何如此平靜」(註)

《被遺忘的大陸:拉美的靈魂戰》作者邁克爾‧瑞德(Michael Reid)指出三大催化劑:新興中產階級對經濟的不滿,對政治腐敗的憤怒,以及巴黎、香港等全球抗議的影響。誠然貧富差距、缺乏社會階級流動和政治權利遭剝奪等議題暗湧,但拉美的抗議或難有統一起因解釋,唯確切相同處是民眾對政府的憤怒。

10 月初,南美第三大產油國厄瓜多爆發反撙節抗議,因政府取消油價補貼,全國暴動下示威者發起圍攻首都基多,總統莫雷諾宣布緊急遷都並將示威定調為「政變陰謀」,示威者隨後佔領人去樓空的政府機關。厄瓜多經濟狀況每況愈下,在莫雷諾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下,政府不斷向外紓困,取消油價補貼也成了紓困籌碼。政府下令宵禁、軍事戒嚴等,均遭示威者無視,更大衝突一觸即發之際,終在聯合國的緊急調停下於 10 月 13 日和解,莫雷諾同意先撤回法案待之後重整,抗爭者也接受妥協方案,結束了 12 日的全國抗爭。

厄瓜多抗議爆發不久,智利即因聖地牙哥地鐵漲價,引爆這個拉美最富裕國家長年積累的貧富差距問題。以中學生的逃票運動為抗議濫觴,隨後民眾組織集會、癱瘓地鐵,首都進入緊急狀態(戒嚴)約一週。抗議期間智利國家人權研究所(NHRI)走訪警局、醫院、抗議現場,記錄下數千起軍警涉嫌殺害、酷刑和性虐待示威者的案件。

智利
智利聖地牙哥,10 月底,群眾以該國標誌性的「敲鍋打鐵」(Cacerolazo)示威抗議。(Getty Images)

儘管之後政府態度大轉彎,宣布中止漲價並承諾獨立調查執法問題,10 月 25 日逾百萬人仍走上街頭要求總統下台和新憲公投,為智利史上最大規模集會。總統接連宣布內閣改組、解除宵禁、草擬新憲法,但抗議尚在繼續,要求社會經濟層面的徹底改革,並特赦遭判刑的示威者。12 月底,總統宣布於 2020 年 4 月公投決定是否制定新憲法,大規模示威再起。

11 月 21 日,哥倫比亞也開始工會、原民與人權組織發起的多起示威與罷工抗議,反對總統杜克領導下的右翼政府和其反撙節政策,儘管示威多半和平,但抗議首日就有三人身亡。兩天後,一名 18 歲高中生遭催淚彈擊中頭部並於 25 日不治身亡,致使更多人加入抗議行列。

委內瑞拉的雙總統風波則是從 2019 年初延燒至今。由於反對派在選舉中遭打壓、逾半數選民缺席投票,總統馬杜洛宣誓第二任期後,多國拒絕承認其合法性。反對派領袖瓜伊多於是在 1 月 23 日宣誓就任臨時總統,獲美國等國承認。4 月 30 日瓜伊多呼籲起義但仍未能推翻馬杜洛政權。反對派領導的反馬杜洛活動持續數月,期間亦有挺馬杜洛示威。

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加拉加斯,3 月,自稱代理總統的反對派領袖瓜伊多在一場示威中發表演說。(Federico Parra / AFP via Getty Images)

同樣地,玻利維亞總統連任亦造成動盪,莫拉萊斯於 10 月三度連任,選舉舞弊嫌疑使他在抗議聲中被迫下台,之後隨即前往墨西哥尋求政治庇護(後轉往阿根廷)。隨後玻國挺莫與反莫雙方發起多起抗議,騷亂中民生物資嚴重短缺。而在莫拉萊斯下台後,瓜伊多也再度呼籲委內瑞拉人民抗議,並在玻國大使館前舉行集會,但參與人數與年初相比減少許多;同日,馬杜洛政府也組織舉辦聲援莫拉萊斯的集會。

玻利維亞
玻利維亞埃爾阿爾托,11 月 11 日,莫拉萊斯在抗議聲中辭職隔日,一名女性清除他的競選海報。(Getty Images)

海地反政府騷動則延續自 2018 年,但於 2019 年 9 月開始,怒火從燃料匱乏導向總統摩依士的貪污醜聞,開啟新一波抗議高峰,更一度癱瘓這個島嶼國家,電路中斷、路面受阻、黑幫趁火打劫,也加劇通貨膨脹與糧食危機。如同其他許多拉美國家,海地人民日漸厭倦混亂,近日抗議趨緩,而原先抗議的問題卻仍遠未解決。

海地
海地太子港,2 月,一名婦女走經示威者放置的燃燒輪胎。經年累月的抗爭讓該國民眾生活陷入癱瘓。(Hector Retamal / AFP via Getty Images)

據統計,在拉美加勒比海地區 33 國中,就有逾半數的國家捲入這波抗議潮,在 2019 年爆發過大型示威抗議的,除上述的厄瓜多、智利、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玻利維亞、海地外,至少還包括了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庫拉索、貝里斯、巴拉圭、宏都拉斯、圭亞那、阿根廷、波多黎各(美)、烏拉圭、秘魯、墨西哥。


註:參見《紐約時報》12 月 2 6日文章〈Why Are Brazilian Streets So Calm?〉。其實巴西貨車司機曾稱要在 12 月 16 日舉行抗議燃油價上漲的全國罷工,但運動內部分裂故最後未有大規模罷工出現。

亞太地區的人權危機

2019 年在亞太地區,從公然種族歧視、性暴力、反進步價值的立法,到非人道監禁難民,抗議的聲浪幾乎都圍繞著此區「倒退的人權」。

在印尼,5 月軍系總統候選人支持者在敗選後稱選舉舞弊,至事端平息,有數百人受傷、被捕。9 月時,和現任總統佐科威選舉時聯合的保守伊斯蘭國會推動一系列的刑法法典修正案,稱「契合主流價值」,但其中限縮反貪委員會職權、「反黑魔法」、反墮胎、反侮辱元首與反婚前性行為等議案激起全國學生串聯抗爭。確有 5 名學生死亡,數百人受傷,但法典修正案內文仍在政府支持與國會優勢下大多通過。

在巴布亞島上,印尼統治的西巴布亞省爆發大規模抗爭,抗議印尼本國連年的經濟壓迫與歧視問題,卻換得當地一向支持的佐科威政權暴力鎮壓,至少 33 名抗議者死亡,萬餘人緊急撤離家鄉。而與西巴布亞省接壤的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其東部離島布干維爾通過獨立公投,不過巴國政府對此低調處理,難確定布干維爾確切獲得獨立的日期。

印尼
印度雅加達,8 月底,巴布亞裔學生抗議該國的種族歧視言論和虐待行為,當時印尼政府封鎖了西巴布亞省的網路。(Getty Images)

此外,2013 年起澳大利亞政府和巴布亞紐幾內亞、諾魯協商,由澳提供大量資金,在兩國境內設置羈押營,監禁乘船赴澳申請庇護的難民。小島羈留營上的非人待遇在幾年間先後披露,其間遭囚的難民發起數次抗爭,紐西蘭雖屢次表達接受難民的意願,但澳政府均不予理會。

11 月,伊朗庫德族記者、羈押營著名獄友布切尼終於順利赴紐。他在監禁期間以 Whatsapp 傳訊給友人,寫出羈押營回憶錄《無友獨山》,在今年 1 月勇奪澳文壇兩大獎。2019 年 8 月,他和許多難民的遭遇讓數千名澳人走上街頭,抗議政府漠視聯合國會員收容難民的義務、甚至蓄意苛待難民以期嚇阻的執法。同時,澳洲人民也多次抗議政府否認氣候變遷、維護礦業的政策。總理莫里森稱抗議民眾為無政府主義者,並一度恐嚇要定罪氣候變遷相關抗議。可是隨著今年東岸野火肆虐,抗爭強度同樣增高。兩名消防人員殉職時,莫里森人在夏威夷度假,更引來激烈反彈,迫使莫里森道歉。由於野火自 8 月持續至今,義消的勞動待遇、政府的產業與環境政策都成為此刻抗議的焦點。

澳洲
澳洲雪梨,7 月中,一名示威者高舉標語,要求政府停止在巴布紐幾內亞與馬努斯島上演逾六年、針對難民的非人道待遇。(Peter Parks / AFP via Getty Images)

對比印尼的伊斯蘭保守化立法,印度則在連任總理莫迪執政下,強推有歧視穆斯林色彩的民族主義政策。12 月 12 日,印度政府立法通過《公民身分修正法》,讓 2015 年以前從「穆斯林國家」入境印度、因宗教迫害尋求庇護的「非穆斯林」難民就地取得公民身分,卻排除了這些國家的穆斯林,以及來自如緬甸等「非穆斯林國家」的難民。

傳統便戒慎孟加拉移民、甚至不惜為此動武的東北諸邦率先發難,主因排外情緒而示威,政府迅速還以斷網、宵禁等手段。在印度其他區域,卻是公民團體與學生倡議保衛穆斯林的公民權而上街,警察闖入校園鎮壓的反應讓矛盾快速升溫,含兩名未成年人在內,有 25 人死亡。全國多地警方明令禁止抗議,也有多個邦政府強硬反擊,稱將不會實施《公民法》。正反兩方也就《公民法》是否合憲而激烈交鋒。

印度
印度密拉特,12 月 20 日,在反對印度新公民法的抗議中,警衛人員拘留了一名示威者。(Getty Images)

此外,在印治喀什米爾地區,8 月便突擊實施戒嚴並斷網斷訊,5 月連任的莫迪中央政府並迅速廢除了該地區的憲法特殊自治地位,1947 年喀什米爾地區加入印度時承諾的自主邦憲法、中央法律推行須由邦議會再審、外邦人不得任公職和置產等保障均付諸流水。印度政府也同步禁止外籍記者赴喀什米爾採訪,此後只有零星消息帶出。

同時,在一名絕食抗爭者領頭下,印度德里的女性再次上街抗議猖獗的性暴力問題。近年內,印度女性已經多次示威抗議,政府為此修改刑法的性暴力定義、設置熱線;然而,政府的態度、和女性社會地位始終是問題的致命環節,讓性暴力難以有效根治。而對比其他邦裡罪犯多半與受害人相識,在喀什米爾,印度軍隊和巴基斯坦民兵更可能是性暴力的罪犯。

印度婦女靜坐
印度新德里,12 月初,在靜坐抗議中示威者舉起標誌,抗議該國嚴重氾濫、針對女性的性暴力犯罪。(Getty Images)

兩極化的東亞抗爭

南韓標榜進步左翼的文在寅政府於 8 月初宣布知名學者曹國將接任法務部長,同月底卻傳出曹國女兒特權升學、多名親屬債務弊案等醜聞,重創一向大聲批評特權文化的曹國聲望。即使如此,文在寅政府仍堅持曹國就任,意外讓近年士氣低迷的保守派重新集結,大舉上街抗議,並捧紅了極右宗教領袖全光焄。此次事件終於 10 月中旬的曹國閃辭,過程中「力挺司改」(文在寅拔擢曹國旨在司改)和反對文在寅政府的勢力各自聲稱動員了「兩百萬人」和「三百萬人」上街。

韓國
韓國首爾,10 月初,反政府示威者聚集最高檢察官辦公室外,要求曹國辭職、文在寅下台。(Getty Images)

然而,自台灣觀之,2019 年最震撼的抗爭,非香港反送中運動莫屬。從年初修例傳言醞釀的不安、夏季全面爆發的衝突以來,運動仍未告終。由於對警察的信任度大幅下跌,自主監督警察執法的網路社團比比皆是,部分甚至有逾十萬名成員。

出人意表的是,多次不知是蓄意或者失手而外洩辭意、無可奈何的林鄭政府依然站穩崗位,甫獲得習近平於一年內第二度大動作背書,甚至挺過了區議員選舉大敗、建制派盟友反彈的危機。近日抗爭中,仍有警察拔槍等零星衝突,不過從 7 月起全面升溫至理大圍城之役,至截稿前,縱使有平安夜、跨年夜和元旦多起衝突,香港已經相對平和不少。而甫換上的新中聯辦主任駱惠寧,也或會為香港局勢帶來變數。

適逢中國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中共掌權七十周年、西藏起義六十周年與六四事件三十周年,2019 年也彷彿呼應中國「逢九必亂」的預言。中國內陸因中美貿易對抗、經濟成長趨緩與香港問題,氣氛相當緊張。起初為解決垃圾問題的焚化爐廣建計畫失控,排擠了國內其他垃圾處理、回收的方案,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團。

香港
香港,6 月 16 日,反送中運動初期,抗議民眾高舉「痛心疾首」、「撤回條例」兩大旗幟。(Getty Images)

6 月中旬,廣東省雲浮市有萬人上街抗議焚化爐,政府隨後承諾暫緩處理。6 月底、7 月初,在湖北省武漢,數千名民眾為抗議政府擅自興建焚化爐上街示威,並有嚴重警民衝突。事後政府緊急澄清,焚化爐尚未通過環評,也呼籲民眾冷靜表達訴求。11 月,廣東省化州市也傳出,政府以人文生態園為名目興建火葬場,其間有抗議民眾使用「時代革命」等呼應香港的標語,挑動政府敏感神經,亦有民眾焚車、警察開槍等激化事態,12 月初政府遂承諾,永不於該地興建火葬場。而在中國海外,多國均有大規模抗議,聲援香港、西藏和新疆的人權問題。為紀念西藏起義六十周年,流亡印度新德里的數千名藏人舉辦大規模遊行,11 月底又有還俗僧侶自焚而亡。

日本_維吾爾
日本大阪,6 月 27 日,在 G20 高峰會期間,旅日維吾爾族人發起示威,呼籲正視新疆人權問題。(Laurent Fievet / AFP via Getty Images)

回到台灣,與多個鄰國爆發激烈抗爭相對應的,反而是抗爭的缺席。儘管時逢美麗島事件四十周年、鄭南榕逝世三十周年、太陽花學運五周年,但 2019 年除了各政治勢力主導的遊行動員等,歷史悠久的工運「秋鬥」和全台串聯的反空污遊行在 2019 年均告停辦。由於香港問題,全國瀰漫憂患意識,針對現任政府的批評不時引來「不識時務」、甚至是「中共同路人」的抨擊,批評礦業法的環團和國道收費員抗爭,也因此招致過去沒有的輿論壓力。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