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為全人類的文學:劉慈欣談蓬勃繁盛的中國科幻

《三體》的作者解釋科幻小說怎麼從文化大革命的陰影中崛起,並挾帶跨越文化藩籬的潛力


學童年紀時,劉慈欣最愛的書是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地心探險記》。以科幻小說而言這或許是相當平凡的入門故事,但劉慈欣卻是在非比尋常的環境下閱讀這本書:在他的祖國,正值文化大革命巔峰,所有西方文學都遭禁。

如今 53 歲的劉慈欣在中國與英語世界都稱得上是位有名氣的科幻小說家。他的作品《三體》在 2015 年勇奪雨果獎(註),續作《三體 II:黑暗森林》的英文譯本在 2015 年出版,而三部曲《三體III:死神永生》則剛完成翻譯,前陣子在英國上市。

現在回頭看,我的人生道路幾乎精確吻合我的規劃

然而在逾四十年前,年少的劉慈欣在山西省一座礦業城市長大,他在一個父親的老舊盒子裡翻到這本日後會改變他人生之路的書。

「沒有任何科幻小說出版,大夥兒也沒半點科技幻想的概念。」劉慈欣回憶道。「那時候幾乎所有西方的翻譯小說都嚴格查禁,我就得偷偷讀。就是這本書讓我成了科幻迷。」

直到 1970 年代尾聲,中國推動經濟改革並放寬西方文學的禁令,科幻小說才在中國廣泛翻譯傳播。一下子許多中國作家投入這項文類寫作——而劉慈欣也想躋身其中。不過他並沒有攻讀文學,反而在陽泉市擔任電廠工程師的職務。他乍看偏離職涯規劃的經歷卻完全合他算盤:他說,只有工作穩定才能讓他好好寫作。

「大概有三十年,我待在同個部門,做相同的工作,對我這年紀的人來說挺稀罕的。我選了這條路,好讓我能專注在我的小說上,」他說。「我年輕時試著規劃未來,曾想當過工程師,我就能和科技為伍,下班後還能寫科幻。我想幸運的話,之後就能當個全職作家。現在回頭看,我的人生道路幾乎精確吻合我的規劃。我相信不是太多人能跟我一樣走運。」

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魔鬼積木》在 2002 年上市,不過到了 2006 年才迎來他的生涯轉捩點,《三體》。故事原本在中國雜誌《科幻世界》連載,書名取自太陽運動機制的物理問題,並有三段交織的情節,分別落在 1971 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 2000 年代中期與三體星系的遙遠世界。

咸認劉慈欣小說的成功刺激了新一波的科幻寫作:光是 2012 一年內,中國就出版了近兩百本新作。

假如中國科幻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失衡」

在《三體》首次出版的七年後,紐約的 Tor Books 出版社於 2013 年出版該書,把它帶給西方讀者。該書由定居波士頓的作家劉宇昆(Ken Liu,與劉慈欣無親緣關係)翻譯。劉宇昆在譯記寫道:「翻譯這件事涉及兩個部分,要用一種語言拆掉一部作品,再送過一座海灣,用另一種語言重建成新的作品。這座海灣如果寬得像太平洋……那就會是個艱鉅的任務。中文的文學傳統塑造了讀者,讀者也重塑了它,導致在小說裡頭,比起美國讀者所期待的,有著殊異的聲調和喜好。」

西方讀者所期待的中國科幻小說風貌是個有意思的話題。西方觀點經常將中國看作反烏托邦,或者一整套的「東方」神秘主義。然而劉宇昆表示,這樣讀中國科幻是個錯誤;假如中國科幻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失衡」。

「當代中國是個變遷中的複雜世界。西方社會花了數個世紀才走過的科技和社會改變,在中國有時不過經過兩代人的時間。」他說。隨處都可感覺到擔心失去平衡而翻船的焦慮,和社會因為有的部份走得太快、有的走得太慢而撕裂的焦慮。北京和上海的企業家、學者和超大型企業正在推動先進科技的進程……有時候這樣的速度還遠遠快過西方,可是不過幾百英里之遠的地方,從鄉村到城裡找低薪工作的家長留下的孩子們就在家徒四壁之中長大,沒有玩具、沒有書、沒有基本營養,甚至沒了崩落中的傳統大家庭和庶民信仰的支持。

劉慈欣說,要是認為中國科幻和西方的同儕沒有共通的文學語言,那就錯了。「我們能自信地說,所有歐美科幻文類探索過的主題都在中國的科幻裡頭體現了——像是太空探險、接觸外星人、人工智慧和生命科學。當代發展的問題也受到重視,像是環境浩劫和新科技帶來的負面效應。但是中國科幻的確也有它獨到的主題,比方說從科幻的角度重頭演繹或者重現中國古代歷史。」

直到 2014 年,《三體》才成為第一本完整翻譯成英文的中國科幻作品。但廣博而蓬勃的科幻寫作,其實能上溯至文革的尾聲,也就是 1978 年,當時童恩正(註)在中國權威文學雜誌《人民文學》發表了短篇故事《珊瑚島上的死光》。

註:童恩正筆名譚笑客,中國考古學家、史家、科幻作家,在六四後逃離中國, 1997 年逝世。

劉慈欣說,全國對科幻的熱情則起自 1983 年前後。「有些作品甚至賣到了四百萬本之多。甚至還有論戰爭執科幻到底該算是科學還是文學領域;中國作家們努力把它拉回文學的源頭,改變科幻只能充作傳播科普知識工具的地位。」

科幻作一艘文學的船,擁有所有文化都能明瞭的能力,關心的是全人類的問題

雖然讓年輕的劉慈欣只能偷讀儒勒.凡爾納的嚴酷中國已經有四十年之遠,政府審查的陰魂從未散去。劉慈欣說,他和他的出版商曾顧慮《三體》的潛在問題,畢竟該書直接談及文革。「那是個敏感議題,所以我們擔心相關的內容會帶來麻煩。不過,現在書也出了十年,當局沒刁難過我們,」他說,「很多政府官員都讀了這本書。」

目前為止,劉慈欣說他「在寫作過程和出版故事時,還沒遇過任何來自政府的壓力或者干預。」他說,目前那些關切只保留給電影。由於今年的電影改編,劉慈欣也肯定會招來更響亮的名聲。「這會是中國第一部大製作的科幻片。」他說。「很多人都寄以厚望,希望它能成為中國的《2001 太空漫遊》或者《星際大戰》。不過我自己覺得,對我們國家電影產業的第一次出手放這麼大的期望可能不切實際。我寧願冷靜看待這個過程展開,當作中國科幻片一個正面的開始。」

他依然對《三體》在中國以外的地方獲得的成功有些驚奇。「我們不過希望美國讀者知道,中國也有科幻。既然它現在也受到英美讀者們的歡迎,正好佐證了我之前有的想法:科幻作為一艘文學的船,是最全球、最普世的型號,擁有所有文化都能明瞭的能力。科幻小說關心的是全人類的問題。科幻故事的災難大多威脅全體人類。這是科幻固有的獨特又可貴的特質——人類一族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三體》系列
劉慈欣
貓頭鷹出版社,NTD $ 1,008,平裝 / 1400 頁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