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飯店不告訴你的手續費

如果你曾經住進稍微高檔一點的飯店,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飯店房間裡面通常有個 Mini Bar,裡面放著冰冰涼涼的礦泉水和飲料。剛剛在外奔波一天的你想到這可能是飯店的熱情招待,便心懷感激、不疑有他地拿了一罐來享用。殊不知,到了退房的那一天,你的帳單上卻出現了一串數字,告訴你因為你沒有仔細看冰箱上的小字,便成了花市價三倍的錢買飲料的冤大頭。

你一邊為你的錢包流淚,一邊想:為什麼飯店總是不會告知你,這些服務可能會需要付那麼多錢呢?事實上,除了飯店以外,業者透過隱匿部分資訊以收取手續費的獲利模式相當常見。舉例來說:航空公司會提供不同等級的機票,但實際上這些機票的差異除了票面價格以外,退換票手續費及里程累積等可能不同;或是銀行也可能會對某些服務收取手續費(跨國交易等)。這些手續費,其實很多都可以透過消費者自己做功課來規避,但業者通常不會清楚明白地提醒消費者,因此還是常常有消費者做了「冤小頭」。

這聽起來又像是無良的資本家們的陰謀,但是理論卻告訴我們:這種隱匿資訊的均衡,其實是精明的消費者「剝削不知情顧客」造成的。

我們首先考慮一個有無數家飯店的完全競爭市場,而每間飯店提供一間客房的成本是 1,000 元。在正常的完全競爭市場中,飯店的定價會剛好等於成本:如果有飯店定價定於高於 1,000 元,就會有新的飯店跑進市場,並用更低的價格搶客人。只要開飯店仍然有利可圖,那麼就會有新的飯店進入市場。因此,當完全競爭市場達到均衡時,每一家飯店的獲利都會是 0。

如果飯店提供加價服務呢?假設飯店在房間 Mini Bar 提供的飲料不用任何成本,同時每瓶飲料賣 100 元。另外,這個市場中有 20% 的顧客不知道飯店房間的飲料要付錢,剩下 80% 的聰明顧客則知道可以去飯店對面的超商買 10 元的飲料,就不用買飯店貴桑桑的水了。

按照上面的設定,飯店平均從一名顧客身上賺到的金額,會是定價減去成本,再加上二成顧客付的飲料錢,也就是:

定價 – 1,000 + 20% × 100

而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飯店的定價仍然會等於他的期望獲利。因此,飯店的定價就會是 (1,000-20) = 980 元。你會發現,這個價格會比單純提供客房還稍微略低一點。對於精明的消費者來說,他們還是可以走路去買飲料,總花費是 990 元。直觀上來說,因為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的總利潤為 0;所以當有不知情顧客吃虧的時候,聰明的消費者就能藉此占到便宜。

讓我們想像有一家良心飯店,這家飯店的老闆認為外面的飯店故意隱瞞資訊的行徑太過惡劣,決定自己挺身而出,告訴消費者他們其實可以去便利商店買飲料就好。此時,如果有部分不知情顧客知道了這件事,他們會因此感恩戴德然後跑去良心飯店消費嗎?並不會,因為他們現在也成了既得利益者,只要花 980 元就可以住到 1,000 元的飯店。但是對於良心飯店而言,因為他們公開了祕密,所以不會有人在他們的飯店冰箱拿飲料,因此他們的定價就會恰好等於成本 1,000 元。在這個情形下,沒有人有誘因轉到良心飯店去消費(原本的精明消費者還是會待在舊飯店),而這種良心飯店就成了被消費者用完就丟的工具人。因此,當然不會有廠商想當這種冤大頭;於是,所有飯店都會閉口不談冰箱裡的飲料有多貴,繼續讓不知情顧客來養聰明的消費者。

這種所有廠商都會隱蔽資訊的均衡是沒有效率的(精明的消費者其實可以付更多,但這個市場結構沒有把他們願意付的錢全部挖出來)。那我們應該怎麼解決呢?政府的確可以要求飯店或銀行把所有項目寫出來,但只要有消費者不看冰箱上的價目表,飯店就永遠可以用這種定價策略。政府也可以設定加值服務的定價上限(例如飲料不能賣超過 20 元)。這種政策理論上會有效,不過廠商也有可能巧立名目來規避。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若是不想被當冤大頭,就還是努力在消費前做做功課吧。


文 RedHerrings/白經濟網站作家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