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了解懶惰的人」—— 柯比‧布萊恩

在柯比‧布萊恩(Kobe Bryant)驟然離世後,洛杉磯湖人隊的第一場比賽前,身為現今籃壇第一人,同時也是布萊恩好友的勒布朗‧詹姆士(LeBron James)在紀念儀式上這麼說:

我知道總有一天我們會去紀念柯比。但我把今晚當作慶祝。慶祝他以血、汗、淚水、飽受折磨的身體、起起伏伏、這一切,這數不盡的時刻,以及傾其所能的決心做到最好的 20 年光陰。


1996 年選秀會時,擔任湖人隊總管、傳奇球星傑瑞‧衛斯特(Jerry West)大膽看中布萊恩,甚至不惜送出先發中鋒作為交易籌碼,但彼時布萊恩只是個骨瘦如柴、剛從高中畢業的毛頭小子,儘管前一年有凱文‧賈奈特(Kevin Garnett)作為高中畢業第一年就加盟 NBA 的前例,但賈奈特畢竟有著七呎身高和全能身手,反觀不少人懷疑主打得分後衛的布萊恩能否在聯盟中競爭最激烈的位置殘存。

但後來,人們知道布萊恩不但存活下來,甚至開啟了一個高中畢業旋即進入 NBA 的年代,在他之後有同樣才華洋溢的崔西‧麥葛瑞迪(Tracy McGrady)和視他為兄長的勒布朗‧詹姆士,但也有不少人被殘酷的競爭淘汰,而布萊恩至今仍是那之中打得最久的,他在聯盟傳統強權的洛杉磯湖人隊中、穿著紫金戰袍的 20 年球員生涯裡,開創出自己的「小飛俠」時代。

布萊恩曾經 18 度入選明星賽,且在 1997 年初出茅廬時,便以一記胯下換手灌籃,得到灌籃大賽冠軍,這些畫面至今依然歷歷在目。除此之外,布萊恩曾經 11 次入選聯盟第一隊陣容、一次年度最有價值球員獎、五度抱回總冠軍金盃,包括 1999 年到 2002 年和俠客‧歐尼爾(Shaquille O’Neal)攜手完成的三連霸,在布萊恩穿著湖人隊球衣的這 20 年間,湖人隊幾乎維持了西區強權的地位不墜,甚至阻擋了許多同樣才華洋溢的球員們的冠軍戒指夢。

但柯比‧布萊恩從未因此感到同情,他為了追求勝利、從不在乎他人感受的心態人盡皆知,任何阻礙他獲得勝利的,都是必須被剷平的障礙,包括隊友也不例外,他曾經怒飆隊友,嫌他們防守軟弱。「愛我、恨我,我無所謂」來自於耐吉為他量身定做的廣告,也成為最貼切描寫布萊恩心態的台詞,就連他為自己所選擇的象徵,都是世上最毒的「黑曼巴」。在現今這個將隊友視為兄弟,甚至將對手看作好友的時代,像布萊恩這樣近乎偏執的態度,大概也將同樣隨他消逝。

不過為了勝利,布萊恩同樣對自己有著嚴酷的要求,加入聯盟第一年的季後賽,他在比賽最後關頭投了四個籃外空心,葬送了湖人隊的季後賽之路,但布萊恩沒有因此而沮喪,隔天就跑到籃球場開始加強練習,後來他堅持凌晨四點起床練球的故事,更是為人朗朗上口。

這種面對挫折和考驗時,不但毫無退縮,甚至要努力表現得更好的心態,日後在布萊恩的球員生涯中不斷重現。眾所皆知布萊恩生涯初期曾經細細揣摩、模仿著天下第一人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的各種技巧,但與喬丹天賦異稟相比,布萊恩更像是個日式職人,靠著反覆練習和無數經驗,將得分打造成一種純熟的技藝,讓他能夠創下近代單場最高得分紀錄的 81 分,也將生涯累積得分超越喬丹成為史上第三(直到今年被詹姆士所超越)。

這些紀錄不但來自於布萊恩多樣的得分手段,更是根基於他頑強的意志力。在現今這個講究球員健康管理,嚴密控管上場時間的年代,只有布萊恩無論如何都想上場,而人們絕對不會懷疑他有一刻鬆懈。為了在場上繳出最佳表現,他曾經故意增重減重,他曾因為鼻樑骨折,帶著如蝙蝠俠般的黑色面具照樣上場,也曾拒絕為傷勢進行手術,即便手指脫臼也要接回去繼續打球,阿基里斯腱斷裂還能罰進兩球,當球隊宣布他因傷要休息一個月時,他在五天後就回到球場,就連球員生涯的最後一場比賽,他喘著大氣也要出手50次,隻手扛著球隊逆轉獲勝,那場比賽他得到 60 分,是他生涯的第六次,但距離前一次已隔七年之久。

當布萊恩在 2016 年決定高掛球鞋之後,他毅然決然地就此離開球場,但他依然準時在早上 7 點半起床,只為了完成自己熱愛的第二事業,說出屬於自己的故事。他依然追求極致,甚至為此打電話給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向《哈利波特》的作者 J‧K‧羅琳(J.K. Rowling)請益,這些付出讓他製作的《親愛的籃球》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也將布萊恩的影響力推及到籃壇之外。

這是為什麼當柯比‧布萊恩驟逝消息一出,人們如此感到惋惜的原因。因為他象徵了一個天才高中生們打開 NBA 大門的時代;一個群雄繼起,但他總俯視著其他對手挑戰的時代;一個為了追求勝利,需要把對手當作仇家的時代;一個不惜付出一切代價都要上場拼了命的時代。柯比‧布萊恩從不是一個完美的偶像,他甚至多少還以此自豪,在他穿著球衣時,恨他的人或許還多過愛他的人,但當他離開之後,人們才真正體會到——你有多討厭他,你就有多尊敬他。

Kobe-Bryant
布萊恩曾說過:「我無法了解懶惰的人,因為我們說的是不同的語言。我不了解懶惰的人,我也不想去了解。」貼切表達他近乎偏執的態度。(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