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土地自己蓋」 黃聲遠&田中央 歐洲巡迴展

每個在地建築師,在自己的土地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像黃聲遠這樣從土地出發、為生活設計的建築師,他的經驗與眼光是無法輕易移植外地的


入駐宜蘭 20 多年,建築師黃聲遠與所屬田中央聯合建築事務所早已融入地方,甚至舉家搬遷至宜蘭,與居民踩著同一片土地,呼吸同一分空氣。不同於一般建築師的設計模式,黃聲遠選擇綜觀城鄉發展,深入當地發現生活需求做設計。從羅東文化工場、宜蘭美術館、津梅棧道到櫻花陵園,黃聲遠與田中央團隊打破建築的創作本位思考,從「居民」的角度出發,更打破公部門對民間的單向招標程序,與宜蘭市政府合作,在親自暸解需求後自主向政府提案,再由政府主導開案與投標。

就這樣綜合政府與民間的腦力與資源,以最接地氣的方式打破建築的地基界線,小至人行陸橋、大至文化場館,讓建築與設計緊跟城鄉發展,改變景觀也改善生活,讓宜蘭擁有台灣獨一無二的城市樣貌,而黃聲遠與田中央團隊也從此與宜蘭緊密相依。

黃聲遠在愛沙尼亞展覽現場為觀眾解說。(田中央聯合建築事務提供)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土地

如同黃聲遠與田中央團隊這樣的建築思維,不僅在台灣落實不易,在他國亦然。從 2016 年底開始,國際巡展聯絡人裘振宇便開始為田中央展覽接洽合作單位,正式將田中央與黃聲遠推向歐洲土地,傳遞建築中並不只有建築本體,還包含最重要的元素——人。

比起其他文化交流,歐洲建築展會相對商業許多,除了得防範外國建築師搶案子,更有許多跨國交流最終淪為開發商媒合大會,這樣的刻板印象自然也發生在「田中央歐洲巡迴展」的落地,而這些打破既定印象的作品,正是這場展覽邀約接連不斷的主因。

「這樣的建築師在歐洲快絕種了,建築師變成政府與商業忠誠的僕人,不再對環境或人付出關心。」裘振宇笑說,田中央團隊的到來,彷如清流般引起各國在地建築師反思;而看完展覽的人也都明白,像黃聲遠這樣從土地出發、為生活設計的建築師,他的經驗與眼光是無法輕易移植外地的。

從芬蘭建築大師 Juha Leiviskaä、愛沙尼亞建築師公會會長 Katrin Koov、立陶宛建築師公會創意總監 Rüta Leitanate,到沿途遇到的業界人士,田中央每一站巡展都吸引到同樣理想的建築人,也透過宜蘭的案例,讓他們看到黃聲遠與田中央之於台灣的無可取代,不僅說明了這群人不是來侵門踏戶,而是印證「自己的土地自己蓋」的建築精神,也說明著每個在地建築師,在自己的土地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孤島博物館:Wroclaw

正在展出中的波蘭 Wroclaw 建築博物館,更是對此深有所感。原屬於德國的 Wroclaw,在二戰末期整座城市幾乎毀於戰火中,戰敗的德國被迫讓出這城市,彌補波蘭東邊土地割讓給蘇聯的損失,也讓現今的 Wroclaw 成為同時坐擁哥德、巴洛克風格,也有現代、後現代主義的多元建築風格城市。副館長葛洛瑪茲卡坦言,Wroclaw 因應經濟發展興建了許多新建築,但卻如同「孤島」般未能與周遭環境產生關係,更遑論考慮居民的需求。

「有些建築師在發想設計時,未能將建築視為城市的一份子,造成新建築成為城市中的『碎片』。」葛洛瑪茲卡舉當代建築為例,現今多半在建築四周架起圍籬,讓行人繞道而行,違反了建築因人的需求而生的概念,而如田中央這樣與人和地景高度互動的設計,正是她引進此展覽的原因。希望透過交流,讓未來的大型建案「更謙虛一點。」

這次的巡展,遞出的名片不只是履歷,還包含著信念。田中央團隊的建築師張文睿認為,「與其說此行有激發新的靈感,不如說是更堅定了我們在做的事。」巡迴走到第四站,她發現歐洲國家有著和宜蘭類似的問題,這樣的體悟也讓她認定田中央做的事不僅是對的,還必須堅持下去。 

作為建國百年來首度海外出訪的建築展覽,田中央不僅是第一人,更是以民間單位交手各大國家級建築單位的首例。對此現況,團隊也語重心長地表示,台灣必須盡快有自己的建築博物館,才能與國際間有對等且更多元的交流。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