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符,「石中劍」故事也可以說得很時尚

對一個當代作曲家、音樂製作人而言,須要具備或理解的技能非常繁雜,其中包括作曲技巧、和聲學、配器法、軟硬體操作、合成器使用、採樣器使用、甚至基本錄音混音概念等。但是當音樂與影像戲劇結合、當音樂成為所謂「配樂」,其欣賞觀點與評論標準將全然不同。隨著形式的改變,同樣的音符可能帶給觀(聽)者全新的化學效應。

上個月在金曲論壇與來自美國的馬克‧弗里斯(Mark Frieser,Sync Exchange 執行長)、羅素‧布勞爾(Russell Brower,暴雪娛樂資深音效總監/魔獸世界首席作曲家)及法國作曲家澤維爾‧杰馬(Xavier Jamaux)交流音樂在電影、廣告、遊戲等領域扮演的角色及功能,同時分享彼此的配樂工作經驗。大家有志一同地認為,擁有相關技術是必需的,但因為音樂的語言是抽象的,每個人對音樂類型風格的解讀及喜好又非常主觀,如何在每一次的跨領域合作中讀懂合作方的心,找到對的語彙與對方溝通,至關重要,若能成功掌握這點,也就更有機會讓自己的音樂為故事加分。

前陣子英國導演蓋瑞奇(Guy Ritchi)執導的《亞瑟:王者之劍》無論在配樂與聲音處理上都非常令人驚艷,石中劍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對於該類題材配樂的想像,我們也很容易陷入史詩管弦樂的思維。但是該片配樂家丹尼爾‧彭伯頓(Daniel Pemberton)卻用了非常「潮」的方式來呈現:舉凡如合成器般的低音提琴與大提琴、從呼吸與吶喊呻吟聲取樣的節奏 loop,或是帶著破音的搖滾人聲主題曲,都顛覆了我們對石中劍故事的想像,加上演員的表演與剪接節奏,讓全片充滿一股濃厚的英國時尚風情,而這也正是蓋瑞奇導演獨一無二的美學。配樂家用他的才華、技術與經驗,在充分理解了導演的腦袋與想說的話後,為電影譜寫出一首又一首新奇的樂曲。

一言以蔽之,電影配樂其實就是一門說故事的技藝。說話有觀點、口條、語氣、句型、語法、詞彙、起伏、斷句;配樂亦然,除了作曲之外,配樂是溝通、是信任,更是心理學與政治學。

試想故事裡有一段簡單的台詞。廚房裡放著很多食物,小英看著那堆食物,問小明:「你喜歡吃什麼?」透過不同的敘事方式,講者可以讓觀眾感受到小英跟小明的關係,以及小英問問題的原因。小英是小明的妹妹、女朋友、還是想要殺了他的人?小英是真心關心小明喜歡吃什麼、還是只想誘使小明選擇她自己不喜歡的食物?

在配樂的世界裡,作曲家正如同一位說書人,用不同的曲風(觀點)、音色(口條)、曲式(句型)、樂句(詞彙)、結構(斷句起伏),來幫導演說故事、幫電影勾勒出更多弦外之音與靈魂。看圖說故事鋪陳烘托情緒只是電影配樂最基本的加法,但懂得用乘法來與影像、角色對話,撞擊出更多可能,才是電影配樂最有趣的地方。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