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登山運動的發源地

在飛機降落蘇黎世機場前,瑞航空姐手拿一籃裝滿瑞士國旗包裝的巧克力,面帶微笑一一分送給睡眼惺忪的旅客。在手錶仍停留於台灣時間而精神恍惚的當下,阿爾卑斯山脈的風景便已透過那片巧克力映入腦海。瑞士高度發展的觀光產業,似乎從這一刻便已開始經營


國土面積僅略大於台灣的瑞士,過去因為土地貧瘠、天然資源缺乏,且有三分之二土地位屬不利開發的山區,在 20 世紀中葉以前一直是相當窮困的國家,必須仰賴輸出傭兵賺取外匯。窮到沒什麼東西可塞進肚子的情況下,百年前的鄉村居民開始吃貓吃狗果腹,而且這飲食習慣仍流傳至今,成為少數人隱晦不談的祕密。另一極具地方代表性的起司鍋料理,在舊時代其實是窮人吃的食物,把即將過期的乳酪搭配便宜餐酒烹煮,和著乾硬的白麵包,為高山地區受凍的村民提供廉價的熱量來源,與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的地瓜扮演一樣的角色。

至於舉世聞名的的阿爾卑斯山脈,那一幅靄靄白雪覆蓋於連綿山巒的優美風景,在為瑞士帶來驚人的觀光效益之前,峻峭的山勢不僅阻礙發展,也令人民心生畏懼,遑論成為國家倚重的觀光資源。

進入登山運動的世界舞台

1760 年,瑞士博物學家奧拉斯-貝內迪克特‧德‧索敘爾(Horace-Bénédict de Saussure)為了研究高山植物,重金懸賞能夠登頂白朗峰並提供攀登路線的勇者。身為日內瓦貴族,索敘爾對山的敬畏可以想像,攀登巍峨聳立的阿爾卑斯山脈,並非當時紳士熱衷的閒暇嗜好,登頂海拔 4,810 公尺的白朗峰,在當時被視為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歐洲人對高山的狂熱與好奇終究還是壓抑了內心的恐懼。1786 年,這項挑戰終於由法國人麥克爾-加力爾‧帕卡德(Doctor Michael-Gabriel Paccard)完成,而該年也被視為現代登山運動的起始年。

但不久後爆發的法國大革命,讓整個歐洲進入動盪的整合時期。此時,受惠於工業革命的強權英國再度崛起,仕紳階級有錢有閒,開始積極探索世界各地的高山。1854 年,英國高等法院法官威爾斯,在瑞士格林德瓦小鎮完成偉特洪峰(Wetterhorn)首登,自此開啟阿爾卑斯登山運動的黃金年代(The Golden Age of Alpinism)。

隨後倫敦成立世界第一個登山組織「山岳俱樂部」(Alpine Club),境內地形平坦無高山的英國人不斷至各地遠征超過一萬英尺的高峰,鄰近的阿爾卑斯山脈似乎成為最佳的探險樂園,至 1865 年夏天馬特洪峰(Matterhorn)歷史性的首登為止,12 年間被探險家首登的阿爾卑斯高峰有 67 座,其中高達 45 座落在瑞士境內,占去近 7 成的比例。瑞士這個窮困的小國,在短時間內憑藉其豐富的山岳資源,一舉躍上登山運動的世界舞台。

小白花步道

高山火絨草(Edelweiss)由德文的 edel(高貴的)和 weiß(白色)所組成,是歐洲高山地區夏季常見植物,也是瑞士和奧地利兩國的國花,常暱稱為小白花。因此Edelweissweg一般翻譯為「小白花步道」,名字很可愛,和步道上的風景一樣迷人。

步道總長 20 公里,爬升 1,213 公尺,全程約費時 7 小時。從策馬特小鎮(Zermatt)出發,途中會經過有五百年歷史的古蹟聚落「茨姆特」(Zmutt)。約 20 棟年代久遠的小木屋,聚集在海拔 1,936 公尺的青翠山谷,可就近觀察瑞士早期居民的生活型態,也可在原地的百年老屋喝上一杯清涼啤酒,抬頭就能欣賞瑞士的知名地標:馬特洪峰。

瑞士阿爾卑斯山脈05
遠觀茨姆特。(攝影/阿泰)
瑞士阿爾卑斯山脈06
走進茨姆特。(攝影/阿泰)
瑞士阿爾卑斯山脈07
茨姆特水壩蓄積的冰川融水,嚮導笑稱這叫「冰川牛奶」(Glacier Milk)。(攝影/阿泰)

1865 年,英國冒險家愛德華‧溫珀(Edward Whymper)決定由策馬特出發,花了 4 天時間完成馬特洪峰首登,從此小鎮成為進入馬特洪峰的重要門戶,扭轉了小鎮貧瘠的命運。為了一睹海拔 4,478 公尺雄偉的錐形山體,一年四季,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登山好手,以各自的方式從遠處欣賞她,或是直接沿著東北角的霍尼利(Hörnli)山脊攀上峰頂。

現在的策馬特已是世界著名的滑雪登山勝地,旅館、餐廳和各式商舖林立,路上觀光客很多,卻不會感到繁忙擁擠,相當悠閒舒適。因為策馬特是環保無車小鎮,除了少數工程機具,所有燃氣機動車均禁止通行,只有旅館接送客人的電動小車或馬車可以通行。觀光永續經營的思維,值得同樣擁有豐厚山岳資源的台灣借鏡。

瑞士阿爾卑斯山脈01
瑞士地標,馬特洪峰。(攝影/阿泰)

最珍貴的財富:大自然

於 1848 年結束鬆散的政治體制,剛成為聯邦國家不久的瑞士,在登山黃金年代進入歷史性的轉捩點後,國內的觀光休閒產業也逐漸步上軌道。1862 年,普遍認為是歷史相當悠久戶外品牌的長毛象(Mammut)成立,在瑞士丁蒂孔小鎮生產攀登專用的繩索,發展至今已是行銷全球的知名企業,幾乎每個當地人身上都有一件長毛象服飾。1871 年,歐洲第一條齒軌登山鐵道,在瑞士琉森近郊的瑞吉山(Rigi)竣工,這座被稱為「山中皇后」的著名觀光景點,通車後不再是少數皇宮貴族和文人雅士的休閒場所。一百多年前的農民應該無法想像,未來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花費大把鈔票,飛過半個地球到山上餐廳大啖其實有點臭的起司鍋。

瑞吉山位處阿爾卑斯山脈前麓,從這邊為起點,登山鐵道和纜車的建設迅速在瑞士擴展。知名的少女峰鐵路和策馬特的冰河列車,帶領無數觀光客飽覽壯麗的世界自然遺產,另一列連接瑞士與義大利,穿越阿爾卑斯山脈的伯尼納鐵道快車(Bernina Express)本身也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終年白雪覆蓋、不利耕作開發、不具經濟產能,且令人民畏懼的阿爾卑斯山脈,搖身一變,成為瑞士人珍貴的財富和身分認同,山上的滑雪場、旅館、纜車、鐵道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現今的瑞士已不可同日而語,不僅名列世界最富裕國家之一,觀光業經過百年的發展,也已翻身成為全國第三大出口產業,每年持續為國家帶來可觀的豐厚收入。鐵路、巧克力、精密鐘錶、萬能刀、聳立的山峰,攜手讓瑞士這個內陸小國,成為全球最適合旅行國家的榜單常客。

歐洲最高纜車站:小馬特洪峰

經過前一天在策馬特小白花步道的暖身,資深嚮導馬可仕率領大家自鎮上的旅館出發,經過幾次轉乘,一站一站往歐洲纜車最高點,海拔 3,883 公尺的小馬特洪峰站(Kleine Matterhorn)前進。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就能從武陵農場的高度,抵達相當台灣第二高的雪山主峰的高度,遍覽高海拔美景,瑞士的纜車建設著實令人讚嘆。

從纜車站走出去,眼前是一大片平坦的雪原,白皙的雪地和繚繞的雲霧讓人看不到邊際,如夢如幻,偶爾可從縫隙中瞥見清澈無比的藍天和高掛的豔陽。瑞士人稱它為「馬特洪峰冰川天堂」(Matterhorn Glacier Paradise),果然名符其實。

瑞士阿爾卑斯山脈04
冰川天堂。(攝影/阿泰)

不少滑雪者從身邊呼嘯而過,往遠處的雪場前進。一年有 7 成時間待在山區的馬可仕說,策馬特是他心目中最棒的滑雪天堂,可以連滑 7 天,從一座山滑到另一座山,甚至可跨過邊境到義大利玩耍。他笑稱那叫「Pasta Tour」(義麵旅遊)。

穿上雪鞋以及雪崩探測器,嚮導將繩子套上每個人腰帶上的 D 環,開始我們首次結繩隊的體驗。目標:海拔 4,164 公尺的布萊特峰(Breithorn)。主峰位於瑞士與義大利交界處,鄰近馬特洪峰,咸認是阿爾卑斯山脈海拔 4,000 公尺級山峰中最容易攀登的一座。由纜車站出發,約四個小時來回的時間便可完成。

瑞士阿爾卑斯山脈02
跟著長毛象嚮導的步伐攀登布萊特峰。(攝影/阿泰)

走在遼闊的雪地,放眼望去,白雪、藍天、雲霧,以及遠處細小如螞蟻徐行的登山隊伍。寧靜、壯闊、優雅,任一個凝結的畫面都像一幅雋永的畫作。只可惜,嚮導判斷天氣即將變差,並顧慮隊友行進速度不一,決定不往峰頂前進,改繞道沿瑞義邊境返回纜車站。

一開始當然覺得很遺憾,但沒過多久,天氣果然開始變化,原本晴朗無雲,竟在瞬間濃霧瀰漫,陽光找不到任何縫隙切進、能見度極低,朦朧中只看見嚮導馬可仕搶眼的藍橘制服,不疾不徐地以穩定節奏帶領隊伍撤退下山,結束我們在天堂的短暫停留,重返人間。

瑞士阿爾卑斯山脈03
徒步於瑞士與義大利的邊境,那是白皙冰雪之上看不見的疆界。(攝影/阿泰)

兩百多年來的登山運動演變,人們對山的看法不斷轉變,從畏山、敬山,到接受山的呼喚而主動深入探索。現在任何人都能搭上纜車,輕鬆抵達一萬英尺的雪原散步;也能扛著沉重的裝備徒步上山,努力在陡峭裸露的岩壁上找尋那一丁點立足之地。阿爾卑斯山脈敞開雙手,擁抱來自世界各地對山充滿各種想像的人們,毫無保留。

從天堂返回人間後,我在鎮上聖莫理斯教堂旁的登山者墓園(Mountaineer’s Cemetery)漫步,一座墓碑吸引我的目光:1975 年,來自紐約,年僅 17 歲的威廉斯在攀登布萊特峰時意外身亡,他的墓誌銘寫著讓人動容的「I Choose to Climb」(我選擇攀登)。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