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毀滅以後:讀《七夏娃》

《七夏娃》
尼爾.史蒂文森
木馬文化,NTD $950,平裝 / 840 頁

如果地球只剩兩年時間就要毀滅,人類的下一步是什麼?無懼讀者早在影視漫畫作品看想過千百種末日浩劫的可能,以科幻著作聞名世界的雨果獎得主尼爾.史蒂文森費時十年寫作的《七夏娃》,用極為翔實的科學理論及應用,來開展他的獨特設定:宛如地球衛星的月球遭「不知名動因」作用,崩裂成七塊,裂塊相撞結果會碰撞出碎片,進入大氣層,變成火流星般的殞石不斷衝撞地球。這就是全書第一部第48及49頁的「白宙」(white sky)和「磊雨」(hard rain)。宛如天空不斷落下火球岩塊的磊雨,預計周期將持續五千年,期間地表將無生物可以倖免。

末日災難迫在眼前。果不其然,人類為了永續生存,於是打造「方舟」,稱作「雲方舟計畫」。這部長達1千頁的長篇小說分作三部,前兩部圍繞「月崩」開始 700 年間,人類如何打造雲方舟艾絲。作者在第一部中花費相當篇幅描寫夏娃們的登場和來歷,人類時代的「七姊妹」是指六名參與計畫的專職人員,包括地質學家、生物學家、基因工程學家、軍人、運動員及國家推舉「方舟世代」代表,第七位則是時任美國總統,老謀深算的政客朱莉亞。朱莉亞及日後其後裔的存在,時時喚醒讀者,人為的災難可能當然更可鄙也更恐怖。

第二部則是雲方舟啟航後的星際之旅。方舟發現月崩後其中一塊名為「月凹」的地帶,可以保護方舟不受波及。很快地,政治議題又浮上台面,除了「舟民」和「普民」的階級之分外,夏娃們也分裂成「月凹」派及「火星」派。這個分裂為這群最後的人類帶來更多不測及太空危機,在這部的末尾終於道出了書名「七夏娃」的由來,開啟了後人類時代的紀元。

緊接著第三部開篇就跳到五千年後,磊雨已結束,夏娃們的後裔共有七族,考慮重返地球表面。前兩部彷彿都是第三部的前傳,《七夏娃》的第三部就是讀者較為熟悉的末日後世界的情節設定,是部富於想像力的科幻作品。平心而論,一部設定在五千年後的科幻小說,作者必有相當野心。相較於菲力普‧狄克或艾西莫夫所想像的未來的人類世界,《七夏娃》以太空世界為背景馳聘想像,重點不在抽象的規則或邏輯設定,更沒有外太空生物或異形,是人類跟自己作戰。

近幾年如《火星救援》、《星際效應》等影視作品栩栩如生的特效之賜,加上地球資源漸漸耗竭,以及日益惡化的溫室效應,人們又將目光移向太空:星際移民可行嗎?外太空有其他生物嗎?《七夏娃》有其根基的科學事實及想像力,比如太空旅行最重要的兩個概念?答案是 DeltaV 和質量比概念(第二部,p.137)全書在末日設定之外,作者花費大量的細節來描述太空機具,及其所面臨的種種狀況排除。

平心而論,《七夏娃》的趣味並不來自內在邏輯的謬誤,或精采刺激的太空冒險,大量對於物理、航太科技,機械原理及細節狀況的描述,雖然顯現作者下足工夫,但相信對於譯者和讀者都有相當挑戰。不過,這套作品展現的博大及厚度,都遠非暢銷作品如《羊毛記》、《火星救援》所能匹敵。《七夏娃》的開場和結尾都提及亞里士多德的「動因」絶非偶然,在古希臘時代,科學和哲學沒有太大區別。尼爾.史蒂文森也彷彿提醒我們,科幻小說並非僅僅關於科學,它也關乎社會、心理和政治學。夏娃固然是愛情的化身,但誰能說夏娃們非關政治呢?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