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的代謝

專欄作家-v3-4_林承毅_潮流考現

金石堂最具指標性的第一家位於重慶南路的分店,即將在今年告別台北書街,日本蔦屋書店則在這個時間點,在台中市中心豪宅區開設分店,為什麼同時期創立的品牌一上一下?

2016 年冬季台北的文化圈流傳著一則未經證實的消息,那就是近幾年許多人前往東京代官山,必會朝聖的蔦屋書店,即將在 2017 開春後,正式登陸台灣,而巧合的是,台灣一號店的地點就選擇在信義計畫區,巧妙地就坐落在誠品信義店及松菸店間的統一時代。

在那個時間點,許多人都認為蔦屋是衝著誠品來的,打算帶著日本流的書店風格來台一較高下,順道證明當年曾來台向誠品取經的蔦屋,早已非吳下阿蒙。而早已青出於藍並勝於藍,而能以超越書店既有框架的創造力,將生活型態的多樣性,透過不同的產品,空間或體驗模式,淋漓盡致的落地與實踐,不管是誠品書店的「在書與非書之間,複合延伸生活的美好」,還是蔦屋書店之「透過生活提案企劃來實踐美好生活的想像」,仿如有瑜亮情結般的台日書店雙雄,似乎殊途同歸般,用著各異的風格與姿態,讓文化與生活的內涵,透過虛實整合的方式,讓創意落實,讓體驗不再只是想像。

相較於後生可畏的誠品,蔦屋可是花了 35 年的時間,才逐步走出今天的局面,而不變的是公司成立的初心,創辦人增田宗昭在當年就很清楚知道,他所要經營的,不只是書店,而是一處能提供團塊世代族群,紓解日常工作壓力,滿足精神生活及娛樂消遣渴望的空間,一座由電影,音樂及書籍所建構出的複合內容平台,之所以名為「書店」,只是純粹考量,這樣的容易被世人所理解而已。

而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早在蔦屋書店於日本大阪枚方市創立的幾個月前,在台北市汀州路上,由高砂紡織投資成立全台第一家、同樣標榜複合式經營的新式書店——金石文化廣場。在那個封閉的年代,打造一個非典型的書店態樣,那裡不只賣書,還販售咖啡,服飾及藝文票卷,不僅如此,還自行印製免費書訊,儼然成為人們追求親近文化的窗口,如此從使用者生活脈絡及需求為出發的實踐,讓書店走出一番新的光景。

文化的窗口

在那個高速經濟成長的狂飆八O年代,無論是台灣或日本的青壯世代,為釋放高壓工作後的壓力波,這種新文化空間所創造的便利性與娛樂感就成為紓解的出口。也許很難想像,目前看似大有逕庭的金石堂與蔦屋,竟然在那時當年,雙雙成為兩地開風氣之先的書店革命先驅,儘管,一日,一台,但曾為世代成長過程中,留下許多難以抹滅的片段與記憶,也許第一次買自己想看的書,買一張嚮往已久的照片,第一次與女校暗戀對象相遇,第一次買舞台劇去看表演或點了杯咖啡在美妙空間流連,這些零零種種帶著情緒與影像的片段記憶,都一五一十地被封存在這兩處非典型的書店空間中。

時光流轉,來到 35 年後的今日,雖然金石堂書店依舊健在,但不可諱言,近幾年的發展早已停滯不前,別於當年意氣風發的複合式經營,如今回到純粹的書店功能;而當整體閱讀人口持續探底,網路書店的便利性成為購書首選,再加上誠品書店長期的品牌強勢競爭力,讓當年一度獨步業界的金石堂風光不在,最重要的事,當人們前往書店的目的,早已大幅轉變,這不再是純粹看書買書場所,而是約會碰面的聚集地,當你所營造出來的風格與魅力,無法與消費者取得共鳴,品牌也將陷入危機。

反過來看,暫且不論蔦屋書店在日本的發展,單純來看台灣現場,短短一年半,從台北到台中,四家分店,有百貨點,有在轉運站,還有高級住宅區,可說各異其趣。透過旗下蔦屋書店品牌,結合東京 Wired Cafe 連袂出擊,當書店與咖啡互相緊密結合,創造出綜效,如果有機會好好這幾家店,將會愕然發現,與其說用有限的空間賣書,不如說是透過書店所營造的空間氛圍及書的主題,演繹出美好日式生活型態的具體樣貌。

書店中選著具代表性的各式日本作者作品為背景,空間採用蔦屋流的風格氛圍形塑為大景,當然搭配令人愛不釋手之日本進口文具小物,因此,只要一進門,霎那間就彷如穿越任意門,來到日本某處的蔦屋書店。也許你看不懂日文,但你仍會想隨手翻翻當期日雜,或選購小物當作生日禮物,或是輕鬆帶著三本書到 Cafe 上杯咖啡,當蔦屋所營造出的一切內化為目標客群的生活習慣,彼此產生強烈的連結性,這才是書店所預期的目的,或許可因此大膽懷疑,他依舊不是要開一家書店,在海外更應是如此,期盼打造出一座空間,使其成為人們交會的節點,也許你不會在這邊買書,但你會依賴這個空間,習慣這個地點,當場所因此被需要,未來就可衍生出許多可能性。

魅力代表持續地演進

金石堂與蔦屋之間,一上一下的微妙發展,與其說是品牌發展的縮影,不如說是時代考驗下的現實必然,如今金石堂最具指標性的第一家位於重慶南路的分店,即將在今年 6 月吹起熄燈號,告別台北書街,雖然有許多的惋惜,但不得不說這也是類物競天擇之新陳代謝,想想看一家停滯中的場所,儘管乘載多數人的歷史記憶,但在現實下,他所提供的機能及內涵,就不為當代所用,而另一方面,蔦屋書店則在這個時間點,正式跨出台北,在台中最繁華的住宅區開設分店。這兩個當年同時起跑的品牌,在多年之後,以這樣的方式交會。

一場新局,也是另一種的告別,我想「書店」這兩個字,在未來不會也不應該消失,因為,不管時代如何改變,人們對於知識及內容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會因有型載體的不同,決定該採何種模式、滿足各異的需要而已。潮流終將把落後者推入歷史灰燼,並讓領先者站在舞台高舉,代謝只是一段風格演進的手續。也許,下一個 35 年,書店將再度換了一種不同的外顯樣貌,但屬於內在不變的靈魂本質,依舊存在,是一處滿足當代人,身心靈追求的居所,透過文字的溝通或視聽設備的歡樂,還是一切回歸生活本質,重點還是在於能否抓緊時代趨勢往前走。

從過去我們所認知中的瑜亮情結——誠品 vs 蔦屋,或者是曾齊步路的金石堂 vs 蔦屋,當人們持續追求美好生活,對於風格追求有所渴望,因此,關於書店的代謝,終將永不止息,無論是退場或者展店,代謝的是不只是有形的空間,還有無形的模式,這樣的一切,終將隨著時代的風,潮流的浪,文明之光,世代更替,持續上演⋯⋯謝謝金石堂重南店曾經帶給我們的美好,也期待蔦屋書店市政店,即將帶給我們新的一切。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