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新年儀式: 初四路上觀察拜拜松

很快的來到 3 月,或許對許多人來說,能在每天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有長達九天的年假堪稱是很大的奢侈。但會不會在經歷這段物質與情感皆過度溢滿的非常時期後,才頓時領悟到精神上的空虛,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在這段期間內安頓我們的身心,尤其為了未來的一整年,提前預備了什麼?

時間回到五年多前,那時還在顧問業任職但已經相當熱衷於路上觀察行動的我,過年之前突然有了這樣的念頭——是不是可以想個有趣的活動,來讓大家過年都能過得更有意義,而不只是吃吃喝喝,懶散的度過這段時間而已。當年的過年前夕,就順勢完成了「路上觀察拜拜松」的整體企劃,一路至今第五年,已成為一種具儀式性意義、一期一會的年例活動。

「路上觀察」這個活動源自 1980 年代的日本,由一群從事藝術建築設計的文化工作者們,他們彼此間有一個相當有意思的業餘興趣:觀察並拍攝出現在街道上的有趣物件,概念背後充滿了許多博物學、人類學、建築學、文化學的學理傳承,行動本質為透過主動的探索來激發更多好奇心,再透過自身感官與在外界接觸,最終觀察者透過主觀詮釋,來賦予物件全新的意義。這樣持續不斷的過程能培養敏銳度,並激發更多的思考力。

因緣際會之下,熱愛觀察的我從六年前就開始招集一群從事設計、文化及商業領域的朋友,以台北為核心,展開了路上觀察的行動及學習,而後更是成立「台北路上觀察學會」這樣的同好會組織。當我們清楚認知到「創新的原點來自於細膩的觀察」,組織使命就是期待能透過有趣的活動及企劃內涵,來提升全民對於「觀察力」之重的認知度。

而什麼是「拜拜松」?乍聽之下可能一頭霧水,「松」並非一種植物,而是來自於英文馬拉松(Marathon)的松(thon),取其長時間動作行為不間斷的概念,而這樣的概念早就運用在其他地方,諸如長時間共創一個任務的競賽,例如駭客松(hackathon)即程式設計馬拉松;同理而言,所謂「拜拜松」可說是一段長時間不間斷的宮廟巡拜行為。

既然要拜,哪個時候拜最好?我們都聽過新年走春,但不得不說,在寺廟拿香對拜的行為總是形式大過於實質,因此該如何為拜拜賦予深一層的意義尤其重要。既然決意要走,企劃「拜拜松」過程中,我一直在想訂哪一天來走整天最具有意義,瞬間一個念頭飄過:何不找天神重返人間的那一天?初四迎神日就這樣中選,理由很簡單,第一天上班總是很有餘裕,所以能在天神工作日的首日向祂進行祈求,如願的機會將會高上許多。

「初四路上觀察拜拜松」正式成形,持續五年在年初四上路,我在第一年的邀請說帖上這樣寫著,「台北路上觀察學會,初四今年拜拜松,熱情招募中,一整年的祈願,我們一天幫你『款便便』,這是個你在新年之初送給自己的一份幸福儀式,我們將在初四上午上路,用一整天十二小時時間,利用大眾運輸工具(捷運)帶你一同走訪遍布於台北十二區的重要寺廟,因此一整天下來,你不僅可以求功名、求健康,甚至求戀愛運,因為你將走訪超過二十間,朝拜不同樣的神祇,用新年的一天把該拜的大神都拜過了,未來的一年包準無比順利⋯⋯」這是第一年我寫的文案,用來詮釋我對於「拜拜松」的思考。

第一年採限額的方式進行,一刊出瞬間額滿。活動當天一早九點半在關渡捷運站集合,接著眾人照表開始一整天的徒步行程,位於北投的關渡宮是第一站,快速參拜後,一群人再度移動往第二站慈生宮,再搭乘淡水線一路往南⋯⋯晚上九點多在內湖捷運站附近的土地公廟圓滿結束。一整天下來總共走訪北市捷運沿線近 25 間的重要寺廟,運動 App 上顯示超過 3 萬步的數字,是這一整天專注在行走的具體數字,走到將近第 20 站時,多數的夥伴早已體力消耗殆盡,最後用意志力把全程走完。老實說處於過年期間,這樣的強度有點嚴酷,但這不就是儀式迷人之處?總能讓人在帶有一種不舒服的過程中,燃起了挑戰之情,鍛鍊了意志力。

2015 年首次舉辦,隨即引發很大的迴響,雖然每年在路線及參拜寺廟上都有進行一些新的嘗試及調整,但每年參與者高昂的意願,也看到這樣行動背後所隱含的價值;當活動能持續運作五年,且被需要,我想代表著「拜拜松」儼然已經成為一種儀式。這項儀式,不見得充滿強烈宗教性的意味,從功能性來說,滿足了參拜祈福、觀察練習、老友敘舊,或運動減肥的需求,除此之外,連年的參與也被參與者賦予不同的意義性。無論是與神佛的約定,或儼然是對自我的許諾,只要每年時間一到,就有股「必須上路」的動力驅使,這也讓人看到「拜拜松」極有可能成為一種每年一回之個人儀式。

當然「初四路上觀察拜拜松」僅是其中的一種可能,每個人都可以從自身的脈絡做起,建構出屬於你的新年過渡儀式,透過這樣的過程來整備好全新的自己,並獲得好運,迎接更為美好的一年。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