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風山屋

在台灣爬山會遇到的山屋大致上分成兩種,第一種是「服務型山屋」,位於容易運補、人流量較多的路線,使用體驗類似旅館,有管理人員、用餐區、清潔人員、寢室等設施;另一種叫做「避難山屋」,用途截然不同,在容易發生危險的地點設置救命型的庇護空間,收容遇到惡劣天氣或其他意外的登山客。

在原始森林中建設山屋,理論上可將山友對環境的影響限縮在較小的範圍。 (圖片提供 陳敏佳)

台灣的山屋系統較尷尬,因為「山林開放」的政策才宣布兩年,與登山有關的建設與配套管理辦法仍在摸索階段。先進國家其實都遇過這些問題,各國都要找出兼顧觀光遊憩、生態保育的管理辦法,在台灣還要加入原住民傳統領域、部落共管的議題,短時間之內不容易有統一的結論。

外貌可愛的黃喉貂,是另一種可愛動物山羌的殺手。(圖片提供 陳敏佳)

台灣的山區運補不易,一般人以為直昇機可以解決一切的既有印象並不正確,考慮到法規、地形、現地植被的因素後,高山地區多數都要靠人力揹運,因此山友對於高山上的建設都非常寬容,跟舒適、美感、功能、環保有關的「高標準」只能省略。

這些「高標準」在歐美日本類似的情境中,常常是基本功能。例如提供「乾燥間」擺放裝備,把濕掉的雨衣、襪子、手套晾乾。沒有沖水馬桶的地區,會有些運作原理不明的乾式廁所,讓人們有尊嚴地如廁,降低排遺對環境的衝擊。在台灣的山區,這些基本功能通常都很難被照顧到。

岳界有「中橫四辣」之稱的屏風山,路線經過溪谷、吊橋、若干困難地形,若摸黑單日往返較容易發生意外,在主管單位評估下設置有 28 床位的避難山屋。 這是 2019 年中央宣布山林開放之後第一批驗收的山屋,2021 年底驗收,於 2022 年 1 月開放使用。

屏風山避難山屋的興建過程中,小木屋的夢幻外觀被許多路過的山友拍照討論。以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山屋的建築好美,外牆是沒有上漆、散發香氣的柳杉;使用太陽能、風力發電以支應危難時的電力需求;進入室內之前有玄關當作「濕區」,淋雨骯髒的裝備留在玄關處;室內裝潢是台灣國產材,地板、床板為亞杉,牆面是柳杉或福州杉。全實木裝潢的夢幻風格,在平地也不常見,竟然發生在偏遠山區的森林裡。

只能靠週末志工管理的美麗避難山屋,平日非常挑戰山友使用的自律。(圖片提供 陳敏佳)
屋頂有太陽能板,集水槽可蒐集清潔維護所需的用水。(圖片提供 陳敏佳)

進入山屋之後,通常第一件事是搶下鋪床位,大多數山屋使用雙層床,帶著重裝背包爬上鋪很沒人性。屏風山屋卻沒有上鋪!床位類似樓中樓的設計,每個床位都是下鋪,每個人都有專屬的直立置物櫃。這是台灣的山屋設計首次出現的方法,很合理的解決了上鋪不便的問題。

進入室內會發現可往下、往上半層樓,巧妙地解決雙層床不便的問題。(圖片提供 陳敏佳)

令人驚豔的還有美麗舒適、友善環境的廁所。模擬森林運行的生態廁所,人類的排遺與現地的落葉、菌種在桶內混合,透過控制水份與碳氮比促成好氧分解,不易產生臭味。廁所後方有小水塔儲存屋頂集水供應洗手台,每次的洗手廢水都會流到排遺管清洗管道,也稀釋尿液排放濃度。

建築建於森林表面,基樁是有足夠重量的石籠,材料來自現地。(圖片提供 陳敏佳)

除了使用者顯而易見的優點,透過主管單位的說明,才知道設計單位花了很多苦心,第一個重點是「輕量化」。山屋使用的輕鋼構尺寸,比起路邊常見的鐵皮停車棚還要輕還要細,透過結構技師的精確計算,加上 2x4 工法,比起慣行工法大約節省一半的重量。輕量化非常重要,因為屏風山屋所有的材料工具都要人工揹運,總重約 18.5 公噸,揹工約 740 人次。

開窗大小有限制,決定因素來自人力在陡峭地形的背負限制。(圖片提供 陳敏佳)

第二是「完全無水泥」,木屋站在森林表面,用可調高度的機構適應不平的地表,讓木屋抗風防震的工法是「石籠基礎、抗風索」,石籠的材料現地取得,跟平地常見的怪手挖地基、打鋼柱、填水泥很不一樣。長得像帳篷的放大版卻夠安全,因為這山屋是符合各種法規的公共工程,夠堅固、無水泥、降低土地的負擔、容易施工,是山區建築的好範例。

第三是「模組化」,蓋這個山屋並不是把材料運到山上才開始做。順序是先在平地的工廠備料試組裝,確定沒問題再完整備料,監造單位在運送前檢查,等於是把零件送上山組合,確保成品完整度。可以想像是建築等級的樂高積木, 或類似 IKEA 賣傢俱的概念,花很多心思在計算每個元件的重量、可背負性, 還要考慮是否一般工班就能施作。

第四是「自然建築」的理念,屏風山屋最大量使用的建材是鋼管、未塗裝的原木,都是可在自然環境中分解的材料。乍看好像很不耐用,其實想想都市中拆房子產生的廢棄物,使用年限到期卻無法消失,在偏遠山區這些材料都會變成永久廢棄物,清運成本極為高昂,不如使用自然材料,損壞時容易替換,年限到期就慢慢回歸大地。以管理維護、永續的觀點來看,山屋使用自然建築的邏輯是很合理的。

山屋外的桌面、椅面也使用未塗裝原木。(圖片提供 陳敏佳)

依循政府採購法下的山區發包工程,對於設計監造或承攬廠商的條件都不好,偏遠差旅的耗時花錢、山區施作的風險都要概括承受。屏風山屋同時出現願意承擔的各方專業,加上主管單位的努力,獻出台灣中小型山屋的新面貌,成為後續發展的借鏡。

剖面圖顯示高架的結構,適應地形並製造室內所需的空間。(圖片提供 陳敏佳)

屏風山屋住宿申請需知

入園 5 天 15:00 前,可至臺灣國家公園入園入山線上申請服務網提出申請,入園申請時請選擇「屏風避難山屋申請」路線,初期開放至多 2 日連續住宿預約,床位有 28 床,鄰近活水源,山屋無儲水系統。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