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虛幻:表演作為一項體育活動

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這句話放在劇場再適切不過。它並不是件使人坐吃山空的事,許多時候反而有助人生,對於演員而言,尤其如此。因為可靜可動、可軟可硬,內心搭建出的種種細節, 使他們可以在有限的人生裡上山下海,甚至達到對身體的精準控制。

談到想像與控制,不得不延伸另一則案例。體育訓練裡有個訓練項目叫「意象訓練」(image training),已被國內外多篇論文證實有效,並且在不同地方行之有年。它常見於需要高技巧的運動,著名案例包括競技體操、冰上芭蕾等。在這些運動裡,由於直接練習風險極高,人體在混亂、高速情境下,常產生出慌亂遠多過於模擬面對的情況,因此難以掌握正確秘訣。而意象訓練的目的,便是讓選手在實際演練前透過想像,將所有可能會發生的情況、肌肉細節都操演一遍。這時,肌肉儲存了先於行動的記憶,實際執行時便不那麼難以下手。

表演也是關於身體的。寫實表演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i)著有《演員的自我修養》一經典。在其戲劇生涯對表演的探索,從早期對演員心理狀態的強調,最後也轉向對身體形態的關注。究竟表演是由外而內,還是由內而外的?兩種不同流派自從史氏奠定表演理論基礎以後,便不斷延燒。幸運的是,到了 21 世紀,科學給了這個問題一個雙向的解答。心理學實驗證明,無論哪種方法,在肌肉與情感層面,都可以在演員身上最終達到相同效果。當一位表演者要展現開心時,若演員內心缺乏開心動力,那麼只要控制肌肉裂開微笑,訊息傳達到腦部,便能感受到一股開心湧上。經過人生經驗的累積,長期下來,肌肉記憶會與情感記憶會彼此串連。從這個角度思考表演,那麼演出可說是一連串對肌肉的精準控制。別擔心,這並不阻礙表演情感面向的表達,因為事實上兩者已證實是相通的存在。人體光臉部便至少有 50 多條肌肉,全身更多近達 640 條,這些肌肉能組合出的情緒反應,恐怕比我們想像的都更多、也更複雜。

能夠將表演與內外二分法斷開鏈結,其實是很令人開心的,你我因此具備更多元的方法進行自我提升。而劇場演員更加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戲分少則已,戲分多情況下,主要角色動輒半小時、一小時不能下台。王琄在綠光劇團 2016 年世界劇場作品《當妳轉身之後》擔綱女主角,長達約兩小時的戲,完全沒有機會下台休息。說這算是種極限運動,可一點都不為過。舞台上沒有 NG,只有不斷活下去、應變下去,什麼臨場狀況,都只能吞進肚子,再挺起腰桿。一場戲結束,有時真像度過一場人生。

有人說,表演跟打球其實很像,每個選手看著那顆球,演員眼裡都看著各自的目標。大幕升起,你以為虛幻的,在經過一連串具體行動後,都顯得真實了。體育選手的意象訓練是要從想像裡退回來現實,進行修改;表演更浪漫的是帶著這副軀體,進到想像中,自此馬不停蹄、在所不辭。

在綠光劇團 2016 年的世界劇場作品《當妳轉身之後》中,王琄擔綱女主角。(綠光劇團)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